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大学生伤害的特征,分析大学生伤害的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控制策略进行干预并评价效果,为大学生伤害的控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内容1、伤害流行病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分析。2、研究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特征。3、研究大学生伤害的影响因素。4、提出大学生伤害干预控制措施策略并进行干预工作。5、对大学生伤害干预控制策略进行效果评价并进行总结。研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某综合性大学2008级、2009级大学生共2186人,在2011年1月初集中调查201011-20101231期间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大学生基本情况、伤害知信行状况、心理状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探讨大学生伤害的相关影响因素。在201111-20111231之间对研究对象实施干预。在干预完成后,于2012年初对调查对象进行回访,再次搜集资料的方法和调查表同基线调查,通过自身对照,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大学生伤害发生率和大学生伤害知信行水平等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大学生伤害发生率及伤害特征:调查的2173名学生中,发生伤害1次以上的有281人,伤害发生率为12.93%;伤害人次数为456人,伤害发生密度为20.98%。大学生伤害以跌落伤、交通伤及锐器伤居多。大学生伤害的发生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其中10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大学生伤害的发生场所主要在校园内,其次为家中。大学生伤害发生时的活动类型以体育活动和骑车最多。大学生伤害以意外伤害为主,故意伤害很少;伤害发生的形式以自伤居多。大学生3次及以上的多发性伤害发生率为1.56%。大学生伤害发生的部位以下肢最多,其次为上肢和头面部。伤害的性质以体表伤最多,其次为扭伤和皮下组织伤。伤害的处理方式以自己或同学家人处理为最多,其次是学校医务室处理。伤害的预后中受损部位经常不适的占5.48%,学习生活受限的占2.85%。2、大学生伤害知信行及心理状况调查:知识部分平均得分为66.21±15.37,态度部分平均得分为52.45±12.24,行为部分平均得分为63.53±17.83,伤害知信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经SCL-90量表测量,有18.96%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伤害组与未伤害组SCL-90各项因子比较,“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敌对”、“精神病性”、“躯体化”和“恐怖”七项因子伤害组均高于未伤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学生伤害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有5个公因子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伤害知信行状况、经济状况、心理障碍、多发性伤害既往史和家庭关系。4、大学生伤害干预实施及效果评价:通过研究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理论,选择“知信行”模式(KABP-model)作为干预的理论基础。干预后大学生伤害发生率比干预前下降了1.65%;干预后大学生伤害发生密度比干预前降低了3.85%;干预后大学生多发性伤害发生率比干预前降低0.40%。干预后大学生伤害知识评分比干预前平均提高了11.92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干预后大学生伤害态度评分比干预前平均提高了4.75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干预后大学生伤害行为评分比干预前平均提高了0.95分,干预前后伤害各项行为比较有八项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干预对大学生伤害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研究结论1、大学生伤害发生有内在规律可循,根据其发生分布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利于伤害的预防。2、大学生对伤害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处于一般水平,对一些知识存在错误理解,所持态度不积极,采取的行为不正确,伤害知信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不容乐观。3、伤害知信行状况、心理障碍、多发性伤害既往史、家庭关系及经济状况是大学生伤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4、本研究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开展以同伴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的干预模式。以同伴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的干预对提高大学生的伤害知识、态度水平有显著作用,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部分伤害相关行为,对预防和控制大学生伤害的发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值得广泛宣传和推广。5、建立“四级大学生伤害预防管理网”,构建基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伤害干预工作体系,大学生伤害干预应全程开展,应保障大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创新研究内容创新:对中小学生伤害的现况调查国内外均有报道,但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伤害研究特别是现场干预却很少,且都限于横断面研究。而大学生又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基础建设、社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干预方式创新:同伴教育是一种生动活泼、容易接受、受到大学生欢迎的健康教育方式。本研究在国内率先对大学生伤害开展以同伴教育和心理辅导为主的干预方式,发现同伴教育作为大学生伤害干预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易操作性,效果较好。预防策略创新:本研究提出建立“四级大学生伤害预防管理网”,构建基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伤害干预工作体系,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伤害干预应全程开展,保障大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局限与不足本研究所开展的干预周期为1年,但无论是知识知晓率的提升还是态度的变化乃至行为的改变都具有短时现象,今后还需要开展远期效果的评价。本研究由于条件和经费等限制,只在武汉地区抽取一所综合性高校进行调查与干预,并采用干预前后的自身对照方法,今后应扩大范围,选择不同地域的大学生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