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S融合CSI的多楼层室内定位技术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在室内环境的覆盖率持续增长,无线定位技术已成为解决室内区域导航卫星信号不佳、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RSS)和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的Wi-Fi位置指纹定位算法在室内定位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大多数室内定位的研究重点都是针对单楼层,面对广泛存在的多楼层场景,单纯依赖二维平面信息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定位需求。为此,本文立足于多楼层识别和楼层内定位的实际应用,针对现有楼层识别技术存在的稳定性低、计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采用基于RSS波动区间结合改进K-means聚类的方法进行楼层识别;针对楼层内环境中RSS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RSS辅助CSI定位的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以 Ubuntu14.04.3TLS 系统为基础,利用 Inte15300 网卡、Xiaomi4C 路由器、CSI-tools软件搭建了 CSI采集平台。对比RSS和CSI两种物理量,验证CSI作为指纹信息的优势。(2)针对多楼层识别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RSS波动区间和聚类的多楼层识别方法。离线阶段,对定位区域进行网格划分,采集网格中的Wi-Fi数据,建立位置指纹库,根据RSS的穿墙波动特性划定不同接入点的信号时变区间,采用基于密度峰值的快速聚类算法改善经典K-means聚类的缺陷;在线阶段,结合楼层信号波动区间、聚类中心最短距离和投票机制确定目标所在的楼层。该方法中,只需较少的Wi-Fi指纹信息即能得到目标所在楼层信息,平均识别精度达到98.1%。(3)为弥补Wi-Fi单一特征定位精度较低,采用同源异构特征融合的层内定位方法。首先借助RSS信息确定目标的粗略位置,根据半径阈值筛选出目标周围一定范围内参考点构建CSI子指纹库,利用核函数融合两种信号特征,生成位置指纹进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融合方法的平均定位误差为1.64m,96.4%的定位误差在2.5m内,相比仅采用RSS的方法,平均定位精度提升21.2%。图[36]表[10]参[83]
其他文献
煤矿监控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采集和处理数据并进行相应控制的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安全监控、空气质量监测预警、车辆监测、通信监测、电力监控、人员定位等多系统融合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分为地面中心站、监控分站、井下感知层设备三个部分,对预防煤矿灾害事故、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监控分站是连接地面监控中心与井下感知层设备的“桥梁”,承担着井下参数采集、存储、传输,在整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由此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对人类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趋势,以及科学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以内蒙古境内察汗淖尔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92年、2000年、2008年及2020年四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ENVI5.3和A
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依靠清洁性、绿色性、耗能少等优势快速发展,其产量以及在世界汽车产量中的占比都在逐年递增,同时对汽车进行轻量化设计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汽车驱动桥是车辆传动系统中的重要部件,而驱动桥壳又是驱动桥的主要部件之一。驱动桥壳在车辆运行中不仅起着支撑保护作用,同时也承受复杂载荷作用。因此对于驱动桥壳的轻量化研究要在桥壳达到强度、刚度、振动特性、疲劳寿命等要求
随着人均汽车拥有数量逐渐增大,停车位数量供不应求,建立立体车库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完善城镇化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智能化立体停车设备迎合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需求,可以有效节省地面空间、缩短用户存取车时间和缓解高峰时期停车位短缺难题。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具有占地面积小、存车量大、安装方便等优点,选择以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为研究对象。本文针对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智能化测控系统,开展了相关工作,实现
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大量废旧轮胎橡胶,需要回收处置这些橡胶用以减轻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芳纶纤维橡胶混凝土(Aramid fiber rubber concrete,AFRC)是一种依托纤维增强的环保混凝土材料。本文用40目橡胶粉换掉7.5%细骨料制成橡胶混凝土,对其加入不同体积掺量的芳纶纤维,主要研究了芳纶纤维掺量和温度对芳纶纤维橡胶混凝土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常温下混凝土试块表面硬度、抗压强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人口日益增长与地面空间稀缺的矛盾促使人们将矛头指向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轨道交通的发展极大地解决了城市地面交通的拥挤,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发展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地铁线路网越来越密集,截止2021年,我国已有33市建立长达4600km的地铁交通网。地铁线路一般贯穿城区繁华地区,涉及范围广,周边建筑群较多,所以邻近地铁隧道施工的基坑工程不在少数。基坑开挖的卸荷作用务必会对邻
国家电网的电力部署已经遍布我国,输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一环正在向大跨越和大容量方向发展。微风振动是输电线路最普遍的振动方式,所造成的破坏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且不易发觉,会对输电线路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其监测系统很有必要;近年来,窄带物联网(NB-IoT)的大规模推广为线路微风振动监测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NB-IoT具有低功耗、大连接与覆盖广的通信优势,将其与线路微风振动监测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港口、码头进行大规模的疏浚工作,导致疏浚淤泥的大量产生。由于疏浚淤泥含水率高、压缩性大、强度极低,施工现场多采用修筑围堰堆放的方式处理疏浚淤泥,但其固结时间久、承载力低,一方面会长期占用土地,且不能及时退还农民耕地还,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也无法直接用作建筑材料。另一方面,由于秸秆资源丰富,而目前秸秆还田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性质,产生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因此,本文提出采用秸秆改善疏浚淤泥的
输电线路的平稳运行是电力输送的重要保障,因此对输电线路进行定期巡检是维护电网安全的基本任务。对于使用较多的人工巡检方式,无法忽略其浪费人力、风险高等缺点。随着电网智能化的深入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将无人机巡检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融入输电线路巡检的进一步研究中,使用图像分类算法,能有效实现输电线路故障检测的智能化,使得检测更为高效、安全。基于国内外输电线路巡检方式的研究,发现现有的图像分类算法不仅
在光伏发电过程中,由于天气、地理位置等不可避免因素会导致光伏组件受到的光照并非是均匀的,或者部分组件并未受到光照,在这种条件下组件的发电效率会失去平衡并出现“热斑现象”,从而引发系统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局部过热导致组件的烧坏,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在光伏组件受到的光照辐射强度分散不均匀的情况下,这时功率输出曲线P-V并非仅存在一个最大功率点,多个峰值会让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算法在进行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