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对棕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j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关于电场、磁场处理土壤、植物所产生的磁致效应相关报道逐渐增多,但关于土壤微生物磁致效应研究较少,且多是针对某一时刻某一磁场强度的研究,缺少系统连续性。为了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磁致效应以及磁效应的持续时间和滞后时间,本课题以棕壤为供试土壤,经100mT、300mT、500mT磁场处理10分钟,以未经磁处理土壤作为对照,恒温恒湿连续培养28天,测定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量、酶活性和与氮磷循环有关的生物作用强度的动态变化。获得了以下试验结果: 磁场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随磁场强度和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异。磁处理后细菌数量下降,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300mT磁场处理磁致效应最大,表现出300mT>100mT≈500mT>CK的趋势。并不是所有种属的细菌数量都下降,氨化细菌的数量降低,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加,300mT和500mT处理磷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磁处理土壤后,土壤微生物区系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磁场处理后棕壤细菌占微生物总量的百分比均较对照将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菌占微生物总量的百分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放线菌和真菌的变化情况与之相反。 100mT、300mT场强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较对照值有不同程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均较对照增加,主要因为细胞组成成分中C/N大的真菌数量增加所致,其中以500mT处理的微生物量C/N的增加幅度最大。磁场处理后土壤的呼吸量表现出300mT>100mT>500mT的作用效果。磁场处理引起棕壤湿土的微生物量氮、磷的变化与土壤呼吸强度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具有极好的相关关系,即随着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提高而增加。而微生物量碳只与真菌的数量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 100mT、300mT。场强处理促进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500mT场强处理对两种酶活性则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磁处理后培养的1~14天,100mT、300mT场强促进脲酶的活性,500mT’场强抑制脲酶的活性,而后随着磁处理后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处理均表现出抑制作用。磁场对三种磷酸酶活性均表现出促进作用。磁场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因为酶中具有微量顺磁性的或铁磁性的过渡金属元素,由于它们对磁场的作用敏感,从而影响酶的结构和活性等功能。另外因为磁场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影响,进而也影响酶的活性。 300mT场强处理增加土壤的氨化作用强度和硝化作用强度,其余处理作用不明显。生处理后1~14天,磁场处理促进了土壤的磷转化强度,100mT场强处理磁致效应最大。 磁致效应在处理后的3~14天达到最大,并均能够保持到处理后的第21天,有些对磁场作用敏感的微生物活性在处理28天后仍有效果。研究已经证明,土壤经磁化后,所获得的剩磁在最初24小时内迅速下降,在30天以后变化已极小,最后趋于一个稳定的高于地磁场的水平,这也为将磁处理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供了可能性。
其他文献
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人们在通过土地开发利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地矛盾激化等问题,已成为喀斯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对
蚕豆/玉米间作体系在我国西北甘肃地区被人们广泛采用,能显著改善作物的磷营养,田间试验还表明它比大豆/玉米间作体系的磷营养改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研究了土培条件下蚕豆/玉
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土壤中的有机碳库对于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水稻土是我国特殊的人为湿地土壤,面积2987万公顷,生产着我国1/4的粮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经济和生态价值。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人为开发和利用导致内蒙古90%左右的草原有不同程度的“三化”(退化、沙
本文以鸡粪、猪粪和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好氧模拟堆肥处理的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几种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氮素养分和可溶盐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相应的控制技术,目
本文旨在通过对黑土、棕壤和红壤三种地带性土壤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组分的研究,探讨有机肥对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利用湿筛法分离出四种不同大小(>2000
砷是土壤污染中最严重的有毒元素之一。土壤中的砷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富集进入食物链,从而对动物或人体产生一系列的毒害作用。目前世界各地砷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我国南方部分
土地利用数据制图综合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选择性的知识挖掘,是对相应尺度土地利用规律的可视化表达。基于目前尺度转化中缺乏专业知识指导的现状,本文利用制图综合手段重点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旅游形式,自出现以来凭借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农家生活体验和大众化的消费水平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在文化、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