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拉整体结构的动力学控制方法与实验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拉整体结构是由受压构件和受拉绳索组成的自平衡系统,其在力学性质上表现为一种介于固定结构和可动机构之间的特殊结构形式。张拉整体结构因其具有轻质、可部署、自身构件既可作为承载件也可作为传感器和作动器等优点,近年来已在土木工程、建筑艺术、航天智能结构、生物力学和柔性机器人等领域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目前,关于张拉整体结构的研究文献多数侧重于模型的设计、找形分析、静平衡稳定性分析、静态优化设计、动力响应分析等。然而,对其控制问题的研究依然十分欠缺,特别是适用于一般化的复杂张拉整体结构的控制算法更是鲜有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张拉整体结构的发展。因此,开展相关的控制问题研究对完善张拉整体的理论体系和进一步推动这类结构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应用将十分重要。本文以张拉整体结构的动力学控制为主线,重点围绕张拉整体结构的轨迹规划、轨迹跟踪控制和振动控制问题,通过提炼这些问题的共性难点和数学内涵,提出了相应问题的控制器设计方案与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博士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张拉整体结构的动力学建模问题,建立了以微分-代数方程组(differentialalgebraic equations,DAEs)描述的一般张拉整体动力学模型。首先,基于位置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以张拉整体结构的空间节点位置坐标为基本变量,推导张拉整体结构的受压杆、普通绳索、滑动绳索和圆环的动力学单元列式,并组装成结构总体的运动微分方程。然后,借鉴多体动力学的建模思想,引入主动绳索的运动约束驱动,从而建立张拉整体结构运动的DAEs模型。最后,基于离散变分原理,提出了一种DAEs系统数值分析的保辛计算方法,以此分析张拉整体结构的动力响应。(2)针对张拉整体结构的轨迹规划问题,提出了张拉整体结构展开与避障轨迹规划的保辛瞬时最优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基于DAEs模型的张拉整体展开受控系统。然后,利用保辛离散格式,将原来整个连续时域的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各离散时刻的瞬时最优控制问题,提出了张拉整体结构展开的保辛瞬时最优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更加复杂的避障轨迹规划问题。结合罚函数技术,进一步提出了张拉整体结构避障轨迹规划的保辛瞬时最优控制方法。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一方面能够将可展开张拉整体结构快速地折叠/展开至目标位置,且同时残余振动最小;另一方面亦能够完成多障碍、远距离的避障轨迹规划任务。(3)针对张拉整体结构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张拉整体结构轨迹跟踪的保辛瞬时最优控制方法。首先,基于张拉整体结构的DAEs模型,建立绳索驱动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列式。然后,根据Lagrange-d’Alembert原理和离散变分原理,将受控DAEs等式约束方程进行保辛离散,并利用牛顿迭代将原问题转化为各迭代步的瞬时最优控制问题。进一步,考虑驱动长度或速率的安全阀值限制,即控制输入饱和的不等式约束,将原问题继续转化为线性互补问题(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LCP),通过求解该LCP而获得满足输入饱和约束条件的控制律。此外,从数学上证明了所设计控制器的保辛性质,并利用不动点理论分析了系统的闭环稳定性。最后,以张拉整体连续型机械臂的轨迹跟踪控制为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不仅能够跟踪涵盖直线、折线、圆弧等复杂的目标轨迹,还能够实现机械臂末端位置与姿态的同步跟踪控制。(4)针对张拉整体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物理引导的张拉整体结构振动抑制的多层级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首先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含主动压电杆作动器的张拉整体智能结构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张拉整体结构自身的物理特征,将整体结构系统分解为一系列多层级子系统。以相邻子系统边界节点的状态为交互信息,为各子系统独立地设计多层级的局部模型预测控制器。所提方法为求解大型智能张拉整体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统一、灵活的分布式控制算法框架。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能够灵活地设计控制器且具有良好的容错性。(5)针对方法的实验验证,通过搭建闭环控制实验平台,进一步设计了相关实验以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物理可行性。其中,针对DAEs系统的保辛瞬时最优控制方法,以张拉整体连续型机械臂的轨迹跟踪控制为例,借助视觉运动捕获系统、伺服电机、3D打印等硬件设备,实验成功完成了张拉整体连续型机械臂对“我爱DUT”字样的目标轨迹跟踪控制任务。针对基于物理引导的多层级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以星载天线反射器变形控制为例,借助双目视觉测量仪、天线反射器、压电作动器等硬件设备,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多层级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及其优点。
其他文献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在同“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相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和中国文化特征的定性,更是对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集中概括和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精审总结。可以说,“乐感文化”是李泽厚多年对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提出为我们解读先秦礼乐文化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先秦儒家的审美特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本文在李泽厚所提的“乐
学位
以钛硅沸石TS-1为催化剂的丙烯-H2O2液相环氧化生产环氧丙烷(PO)技术是近年来实现工业化的一种环境友好PO生产新工艺(HPPO)。然而,目前HPPO工艺还存在着循环甲醇溶剂的微量杂质种类多,对TS-1环氧化催化剂性能影响大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国内外文献中报道过与该问题有关的研究工作。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系统性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有重要价值的结果:(1)借助于气-质联用(GC
学位
团簇是介于宏观固体与微观原子、分子间的物质结构新层次,具有依赖于尺寸的奇异物理化学特性,在物理学、材料科学、催化化学、大气和环境科学等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团簇已经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界的热门领域。团簇科学的基本问题为确定团簇几何、电子结构随尺寸的演变规律,但由于实验上直接确定气相团簇结构较为困难,一般需要借助理论计算对比实验测得的电子性质来得到团簇基态结构。随着团簇科学的发展
学位
结构拓扑优化作为设计高强度、高比刚度、高性能结构的有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结构设计领域,是高端工业制造与工程设计创新发展的支柱,更是国防工业装备更新换代的关键支撑技术。结构拓扑优化领域在学术界也吸引了大批学者持续开展研究,并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拓扑优化算法。然而目前大多数拓扑优化方法获得的优化结果往往过多地依赖于结构的初始设计。为了避免不利初始设计对优化结果的影响,通常的办法是选择构型更为复杂或更
学位
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发电装置,聚焦国家双碳目标的重大需要,提升其核心部件阴离子交换膜(AEM)的性能尤为重要。商业化聚苯并咪唑(PBI)不仅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与碱稳定性,而且其苯并咪唑结构单元中含有N-H活泼氢功能位点,可以通过碱功能化与接枝季铵化制备PBI基阴离子交换膜。但与聚芳醚、无氧主链等常用聚合物相比,PBI基阴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传导性能普遍较差,其原因和解决策
学位
CO2加氢制甲醇技术是实现CO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制备的甲醇可进一步转化为低碳烃、低碳混合醇、芳烃、汽油等高附加值化学品。铜基催化剂在甲醇合成中因催化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而被广泛研究。铜基催化剂的甲醇催化活性与其金属Cu表面积以及Cu与载体相互作用关系密切。采用传统法制备的铜基催化剂存在暴露的Cu表面少、Cu与载体相互作用弱的问题,在CO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具有较低的甲醇收率。金属配合物因其具有
学位
连续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及其蜂窝夹层复合材料是飞机结构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其力学性能的薄弱环节在于界面。在外荷载作用下,界面应力较大的部位容易引起层间分层或胶层脱粘,导致裂纹扩展和结构早期失效。在本文研究中,充分考虑了分层扩展过程中邻近铺层的纤维方向和裂纹尖端的纤维搭桥行为的影响,系统研究了碳纤维/树脂体系的细观界面脱粘、两相复合材料界面断裂和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利用测试方法和断裂力学
学位
薄壁管件因具有不可逆能量转换、轻质、比能量吸收高、低成本易安装等特点,被大规模应用于运载工具中不可或缺的碰撞吸能装置。目前,薄壁管件的能量吸收性能已被广泛研究,其中最常见的薄壁管件为传统管件。但传统管件初始峰值力过大,平均力较小,被认为是一类低效的能量吸收装置。为提高结构的能量吸收性能,众多学者在传统管件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结构设计以降低初始刚度或增加结构塑性变形为目标开展,例
学位
中医脑病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神经系统及精神心理疾病两大范畴,近年各类脑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脑与肠腑在生理、病理方面均有紧密联系,二者相互沟通,互为影响,中医学整体观念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中则产生了“脑肠共治”的治疗方法。王新志教授为岐黄学者、国家二级教授,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40余载中,对“脑肠共治”的运用有深刻地体会见解,特别是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合理有效应用通腑法
学位
细胞移植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几百年前就有尝试,但规模化的临床应用还是近年来的事。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应用领域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骨骼系统疾病以及抗衰老、角膜损伤、视网膜损伤、皮肤损伤、烧伤等。加拿大、韩国、美国等国已有干细胞药物被批准临床应用。2013年,中国干细胞移植治疗管理也实现了从"技术"到"制剂(药物)"的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