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告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J.M.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J.M.库切(1940——)是南非当代文坛杰出的白人作家。他的写作风格丰富多变且颇具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戏仿、反讽的味道,每一本书都带给读者全然不同的阅读感受,所以他多被归入后现代主义作家。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写作并没有脱离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语境而陷入纯文本游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他对南非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深刻思考,并以一个作家的敏锐对之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和追问,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和回答。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这一语境出发,从主体性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库切的小说,试图解读他繁复多彩的作品背后的深意。本文首先从库切的自传体小说《青春》切入探讨他所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主人公约翰在生活中始终无法顺利地与他人交往,无法顺利地融入成人世界而在青春的门槛上迷茫地徘徊不前。这样的叙事所透露出的张力正是围绕着主体建构的危机展开的。通过对他的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这种主体建构危机形成的原委。借用拉康的主体理论,本文发现约翰幼年成长过程中的父位缺失现象使他缺乏父亲所代表的权威榜样的引导,从而导致他无法成功地过渡到成人的象征世界。这一成长经验成为他的小说中主体性主题一再浮现的根源。本文的第二部分,由库切讲述自己的故事转向库切所叙述的关于他人的故事。结合南非的殖民历史,特别是南非的殖民者的历史神话的塑造和瓦解,通过考察库切的《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和《耻》等小说,可以看到南非历史神话的构造形成了一套权力/话语的压抑机制,而在这一背景下的主体塑造也就带有了强烈的后殖民主义色彩。随着殖民制度在南非的结束,殖民者的历史神话也相应瓦解,以之为基础建立的主体性也就陷入危机。这给不同种族带来了巨大的身份危机和认同困境。实际上,这样的危机情景是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