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AIDP),是一种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介导的周围神经炎性脱髓鞘疾病。许多研究已证明,炎性细胞因子在髓鞘损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因子根据其功能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促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Th1细胞分泌,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NF-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IL-6、IL-12等,与细胞免疫有关;另一类为免疫抑制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4、IL-10等,在终止病理免疫反应和疾病恢复中起重要作用。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IL-18、IL-13在免疫调控和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IL-18主要由单核巨噬样细胞产生,其生物活性与IL-12类似,而结构类似于IL-1家族,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以促进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效应因子的产生,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并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IL-13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分泌,可以抑制激活的单核细胞产生致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诱导IL-1受体拮抗剂的产生,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gE以及诱导内皮细胞表面表达一定的粘附分子,阻止炎症级联反应及减轻炎症损害的作用。 迄今,有关IL-18、IL-13与GBS关系的研究国内尚无报道,我们采用酶联免疫郑州大学2004硕士论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和脑脊液IL-18、IL-13含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吸附试验(EnZyme一Linkedlmmuno 50比ent Assay,EUSA)对36例GB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几一‘“和IL一‘3含量进行了侧一定,旨在探讨二者布GBS」患者血清和脑妙 (CerebrosPinal nuld.CSF)中的含量变化及其在G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GBS的免疫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GBS急性期血清组: 36例,男20例,女一6例,年龄3一51岁,平均26.50岁。抽血时间为发病后3一14d。2.GBS恢复期血清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一51岁,平均26.84岁。抽血时间为发病后15佗sd。3.GBS急性期脑脊液组: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3一51岁,平均27.n岁。抽脑脊液时间为发病后7一14d。4.正常血清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8礴6岁,平均2226岁。5.正常脑脊液对照组:19例,男9例,女10例,年龄16娜4岁,平均25.44岁。 将收集的血清及脑脊液装于冻存管内,置于一70oC冰箱保存。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IL-18和IL一13的水平。 结果: 1.GBS患者血清IL一18水平急性期与恢复期和对照组相比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均尸<0.01):恢复期IL一18水平虽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尸<0 .01);脑脊液IL一18水平GBS患者急性期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尸<0 .01)。 2.GBS患者血清IL一13水平急性期较恢复期和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ol);恢复期几·13水平虽较急性期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尸<0川);脑脊液几一13水平GBS患者急性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尸<0 .01)。 3 .GBS急性期重型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IL一18水平均高于轻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尸<O,05,P<0.OI); GBS急性期重型组患者血清IL一13水平较轻型组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脊液几一13水平重型组与轻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仔卜0.05)。 4.GBS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清和GBS急性期脑脊液、IL一18与IL一13水平之间均无直线相关关系(均P>O.05)。 结论:郑州大学2004硕士论文格林一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清和脑脊液IL一18、IL一13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GBS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清和急性期脑脊液IL一18、IL一13水平显著升高,表呀IL一‘“、IL一‘3可能分别参与了GBs的发庐与修复过程· 2.GBS患者几一18、IL一13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曲S患者IL一1琶扩IL一13水平的测定,有助于认识和探讨血s的发病机制,并且对于判断病情和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可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