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棉花和苜蓿等经济作物。本文主要就转换寄主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及2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亚致死剂量三氟氯氰菊酯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牧草盲蝽内参基因的筛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8种供试寄主植物绿豆Vigna radiata、赤小豆Vigna ubellate 大豆Glycine max(yellow soybean cultivar)、黑豆Glycine max(black soybean cultivar)、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四季豆 Phaseolus vulgaris、苜蓿 Medicago Sativa 及玉米Zea mays,就寄主转换对牧草盲蝽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繁殖能力的影响,以及对牧草盲蝽成虫淀粉酶、海藻糖酶活性的研究,来综合判断牧草盲蝽对寄主转换的生理生化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牧草盲蝽成虫、若虫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同影响。苜蓿和四季豆对牧草盲蝽种群的适合度比较高,使用四季豆饲养牧草盲蝽,对其生长发育更具有促进作用。牧草盲蝽由四季豆转主寄生于苜蓿及棉花上,淀粉酶活性升高,转在玉米上活性基本不变;而寄主转换对海藻糖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2.评价三氟氯氰菊酯对牧草盲蝽的亚致死效应,计算三氟氯氰菊酯对牧草盲蝽的亚致死剂量LC5和LC25,研究亚致死剂量的三氟氯氰菊酯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三氟氯氰菊酯会导致牧草盲蝽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历期缩短,单雌产卵量减少,F1代若虫发育历期略有延长,存活率显著降低。3.选取选取α-微管蛋白基因(α-tubulin)、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激动蛋白基因(ACT)、延伸因子基因(EF)、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A基因(SDHA)、泛素基因(UBQ)、转录起始因子TFIID亚基基因(TAF)、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核糖体蛋白L32基因(RPL32)、TATA盒结合蛋白基因(TATA-box)10个基因为候选基因,对其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筛选出在不同条件下牧草盲蝽的最优内参基因或最优基因组。结果表明:BestKeeper、NormFinder、geNorm及RefFinder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成虫部位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RPL32、TAF、RPL32、RPL32;不同抗性成虫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RPL32、GST、RP、EF、L32、不同温度处理成虫的最优内参基因均为UBQ;不同性别成虫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TAF、SDHA、SDHA、SDHA不同杀虫剂处理成虫的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RPL32、EF、β-tubulin、β-tubulin;不同龄期牧草盲蝽最优内参基因分别为ACT、UBQTAF、TAF。上述不同六组的内参基因组合分别确定为:RPL32+TAF、RPL32+GST、UBQ+ACT+β-tubulin、SDHA+GST、β-tubulin+TAF+RPL32、TAF+GST+U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