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刑人员的再犯危险性评估对于监狱管理的完善,以及社会稳定性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近百年来,许多国外的犯罪学家、刑事司法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对有犯罪记录者再犯可能性进行科学鉴定的方法,并且人身危险性测评工具已经经历了四代的演变。尽管研究者强调测评工具的开发需要有理论基础,但是目前的测评工具依然在理论基础上存在着不足,大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而国内的再犯测评研究则还处于国内的研究还处于第二代精算方法之中,只考虑静态因素并且没有理论基础。本研究突破了这一局限,基于生命进程(life course)的视角,应用Sampson和Laub(1993)提出的年龄序列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Age-graded informal social control theory),探索性地研究服刑人员再犯行为。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为再犯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了访谈和专家评定的方法;研究二在研究—的基础之上编制再犯预测问卷,走访河南省31个监狱,回收有效问卷1666份,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再犯行为模型。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反社会行为历史对于再犯行为有最好的预测效果;(2)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对于再犯行为的终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不同年龄段发挥作用的非正式社会控制类型不同。对于出狱年龄小于20岁的罪犯,起重要作用的非正式社会控制主要为出狱后的家庭支持(3)在出狱年龄为20到32岁之间的罪犯,起重要作用的非正式社会控制主要为婚姻状况;出狱年龄在32岁到45岁之间的罪犯起重要作用的非正式社会控制主要为婚姻状况为职业稳定性。而对于处于年龄在45岁以上的罪犯,非正式社会控制则不起作用。(4)监狱改造表现中被评为积极分子对于再犯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狱内违规表现对于再犯行为的影响作用不明显。(5)个性特征对于再犯行为预测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