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到今天,场的存在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科学事实,场论亦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课堂学习场。场思维的重要基点是整体观,强调从整体出发,从场内要素及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出发研究事物。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包含很多相互交织的要素,需要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相对于那种单独而深入地观察探究某个教学因子的研究工作,运用场思维,以“学习场”的视角,从多种关系和因素联系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或有其特定的积极意义。本研究中的语文课堂学习场,指语文课堂中所有事件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学习场的形成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生成的过程,离不开多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关联,在这个过程中,若各要素、因子能够优质地发挥作用、协调统整、共生意义,发挥整体的效应,学习场将会产生“1+1>2”的效应,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益将得到提高。为此,笔者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法、调查法,研究中学语文课堂主要环节、方式方法的品质关联和相互的影响关系,通过现场的观察和典型案例分析以及成功经验的筛择,发现和整合学习场构建的要则和机理,力求概括提炼一些优化语文课堂学习场的策略。本论文绪论部分概述了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总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厘清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阐释“学习场”的内涵。第二章呈现笔者的现场观察,包括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调查、课堂案例分析。第三章在此基础上,抽离出现象背后的关系,探究语文课堂学习场的优化要素。第四章提出优化语文课堂学习场的相关策略,旨在说明促进场内要素、因子“强强联合”的可操作要件,期望对当下的语文课堂提高整体效益有所启示,对促进语文教师的校本教研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