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文艺思想初探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200710081202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说:何其芳是一个典型。他身上凝结了我国现当代文艺学发展史的曲折历程。研究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现当代文艺学的成绩与局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本文拟从文艺学发展的历史层面入手,探寻何其芳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流程,勾勒他文艺思想的基本轮廓,力图在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把握中,给予何其芳的文艺思想恰当的历史定位。论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何其芳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孤独的诗人(1931—1938年):主要介绍何其芳早期的诗文创作及其文艺观念。二、革命的文艺战士(1938—1949年):1938年,何其芳来到延安,他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他彻底否定了自己过去“为个人”的文学观而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他变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者”、“实践者”、“捍卫者”。三、矛盾的双重角色(1949—1977):建国后,何其芳作为探索创新的理论家与宣传批判的理论家的角色相互抵牾。他一方面宣传、捍卫党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意识到文艺政策的缺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抵制,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两难使何其芳陷入了双重的矛盾。文革后,何其芳开始了新的探索,理论上较前期也更为成熟。 第二部分评述何其芳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何其芳的理论探索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他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诗歌理论:何其芳从自己的实践出发界定诗歌,科学地回答了诗是什么;根据诗歌表现的内容、语言的古今变化、不同的民族特色等问题,提出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在诗歌发展道路问题上,何其芳清楚地看到了民歌的不足,指出“五四”以来的新诗和外国诗歌的某些成分都值得借鉴,诗歌的形式是多样的,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创作的性质与特点:针对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以及“集体创作”的倾向,何其芳指出创作的个体性、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地分析了灵感、天才,表现出对艺术自身规律的尊重。 三;现实主义理论的新探索;何其芳结合具体问题,阐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内涵,并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真实与真实性、典型等问题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提出的典型共名说,把典型研究从阶级决定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研究方法的革新。 四、批评理论的实践:在批评中,何其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的批评原则,把文学现象还原到一定的“历史形式”之中加以审视。他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从作品实际出发,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批评方法,正确评价了我国古代众多的作家作品;何其芳强调批评主体的素养,指出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最后以《论(红楼梦)》为个案,剖析何其芳批评理论的特点。 第三部分总结何其芳文艺思想的生成特点及现代意义。由于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何其芳的文艺思想呈现出政治性、独立性以及矛盾性的特征。他的经验与教训,都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宝贵财富。
其他文献
所谓审美文化研究,就是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文化,从文化的范围研究审美.审美规定着文化的性质,而文化限定着审美的内容、对象和范围.审美文化的研究,应当是以美学思想为主导、为
余华小说中,人物无力反驳命运,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奴隶,人在生活中的各种努力都是徒劳的,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所有人最终都是在劫难逃的.在《世事如烟》中,司机为了抗拒梦中关于
在色彩意义的共时动态历时两种维度中展开的.这虽然是色彩意义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视野,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隶属于不同的性质和范畴,分别归属共时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两种
该文属于书法文字学的研究范畴,努力从书法的角度来观察、审视文字学领域内的现象,以期有新的发展.汉字楷化的过程从秦汉时代算起,一直到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发明、运用才基本结
苏舜钦和梅尧臣是北宋中期著名的诗人,在北宋诗坛上享誉盛名,当时即以"苏梅"并称,纵观其二人的艺术实践,他们的诗歌理论、诗歌创作以及艺术风格等诸方面皆有迥为异调的体征.
汤显祖作为明代最为杰出的戏曲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及戏曲史上的地位已有定论,但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却少有人提及。事实上,汤显祖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这主要表现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