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说:何其芳是一个典型。他身上凝结了我国现当代文艺学发展史的曲折历程。研究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现当代文艺学的成绩与局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本文拟从文艺学发展的历史层面入手,探寻何其芳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流程,勾勒他文艺思想的基本轮廓,力图在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把握中,给予何其芳的文艺思想恰当的历史定位。论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何其芳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孤独的诗人(1931—1938年):主要介绍何其芳早期的诗文创作及其文艺观念。二、革命的文艺战士(1938—1949年):1938年,何其芳来到延安,他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他彻底否定了自己过去“为个人”的文学观而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他变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者”、“实践者”、“捍卫者”。三、矛盾的双重角色(1949—1977):建国后,何其芳作为探索创新的理论家与宣传批判的理论家的角色相互抵牾。他一方面宣传、捍卫党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意识到文艺政策的缺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抵制,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两难使何其芳陷入了双重的矛盾。文革后,何其芳开始了新的探索,理论上较前期也更为成熟。 第二部分评述何其芳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何其芳的理论探索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他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诗歌理论:何其芳从自己的实践出发界定诗歌,科学地回答了诗是什么;根据诗歌表现的内容、语言的古今变化、不同的民族特色等问题,提出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在诗歌发展道路问题上,何其芳清楚地看到了民歌的不足,指出“五四”以来的新诗和外国诗歌的某些成分都值得借鉴,诗歌的形式是多样的,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创作的性质与特点:针对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以及“集体创作”的倾向,何其芳指出创作的个体性、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地分析了灵感、天才,表现出对艺术自身规律的尊重。 三;现实主义理论的新探索;何其芳结合具体问题,阐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内涵,并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真实与真实性、典型等问题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提出的典型共名说,把典型研究从阶级决定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研究方法的革新。 四、批评理论的实践:在批评中,何其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的批评原则,把文学现象还原到一定的“历史形式”之中加以审视。他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从作品实际出发,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批评方法,正确评价了我国古代众多的作家作品;何其芳强调批评主体的素养,指出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最后以《论(红楼梦)》为个案,剖析何其芳批评理论的特点。 第三部分总结何其芳文艺思想的生成特点及现代意义。由于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何其芳的文艺思想呈现出政治性、独立性以及矛盾性的特征。他的经验与教训,都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