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回归:主体间性下的林译《浮生六记》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k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其主体性研究在解释学,接受美学及解构主义的推波助澜之下由文本中心论走向译者中心论。开始强调译者主体的创造性地位,彰显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进而宣判了作者的死亡。这使得翻译研究突破了原文中心论的藩篱,却易将原作者摒弃于视界之外,译者逐渐以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的姿态而居于中心位置。笔者对于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征服这类观点的极端化倾向深感惶恐,才试图从主体间性这一理论视角来探讨翻译主体性的问题。认为应该在尊重译者其翻译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原作者和译语读者共为主体;也就是说,原作者和译语读者分别是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具有主体作用和主体性质。前者的主体性是由翻译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翻译实质决定的;而后者的主体性则体现为“译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规范和制约”。(段峰:2007)至此,翻译可以看作是“原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题展开的一场对话”。(朱历明:2004)译文在三者的调节协商中得以产生,从而避免译者在自主创造的路上渐行渐远。本文主体部分共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该论文的研究背景,指出研究的范围,目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二章对哲学领域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发展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和阐述,进而评析其对翻译中单一主体研究范式的颠覆和拯救。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笔者分别将伽达默尔的“视野融合”,姚斯的“期待视野”,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试论于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中,同时以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的个案分析为例来证明译者,原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对话有利于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协调理解与统一之间的冲突和差异,从而产生成功的译作。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重申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平等的,动态的,多个交互主体共同参与的以源语和译语两种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以源语文本为依托的对话模式。它有利于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其思维模式下不可避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改变以某一中心为依附,一个中心压制或取代另一中心的单一主体性研究之窘境,促成多个交往主体在平等对话这一多元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完成译语文本的生成。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地方戏,黄梅戏从古到今受到人们一致好评。清代文人王浣溪《观戏有得》三中曾写过观黄梅戏诗:"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诸君漫说登场好,总要回头看下场。"黄梅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习过程及学习者的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研究。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有极大的
专有名词的语义研究是语言学中受关注相对较少的一个领域,也是语言学家们意见分歧比较大的一个领域。很多人认为专有名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有指称功能而没有表述功能。但
国内的托尔斯泰研究注重对俄国文献的参考,对欧美的研究成果似有忽略,本文意在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分析欧美当代托尔斯泰研究的部分经典英文文献,包括两部权威学者的专著、两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丫叉法”是指句中字词、意思交叉排列、叙述的一种修辞法,常用字母序列ABB’A’及其变体ABCB’A’表示。这一术语常用于表征含有ABB’A’顺序排列的四词组合,亦可表示以此
在中国人口结构转变、生育政策不断调整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生育文化是一个整体,包括婚姻家庭、生育习俗、生育意愿、生育控制、生育健康等方面。广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