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胸科手术术后疼痛剧烈,需要完善的术后镇痛,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硬膜外阻滞来缓解疼痛,但胸段椎管内穿刺难度高,且常出现术中及术后低血压的情况。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仪及超声技术的进步,局部神经阻滞技术在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优点是镇痛效果好及不良反应少,其中椎旁神经阻滞(PVB)也在临床得到广泛研究及应用。胸椎旁间隙即椎旁肋骨头与肋骨颈之间的楔形间隙,相邻间隙可通过肋骨的头颈部互为间隙的上、下端而相连。胸椎旁神经阻滞即将局麻药注射到胸椎旁间隙,肋间神经出椎间孔处,从而产生相应节段的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效果。  本研究就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对开胸手术中阿片药物用量、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和术后镇痛的影响及相应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E组)及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20例。  二、麻醉方法  麻醉诱导前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0.375%罗哌卡因(Rc)0.4ml/kg,E组行硬膜外阻滞并留置硬膜外导管。三组均静脉诱导后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E组每小时硬膜外追加0.375%Rc5ml。术后P组和G组患者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患者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观察并记录术前(T0)、手术开始10min(T1),40min(T2),术毕30min(T3)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采集血样测定血浆中血糖及皮质醇含量;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及去氧肾上腺素应用情况。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6h(T4)、12h(T5)、18h(T6)、24h(T7)、36h(T8)、48h(T9)安静及咳嗽时VAS评分及各时间段内的自控给药次数。记录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G组比较,P组术中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无明显差异(P>0.05),E组T2、T3时MAP显著降低(P<0.05);P组和E组T3、T4时血糖和皮质醇较G组低(P<0.05),P组E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G组相比,P组和E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E组去氧肾上腺素应用比例明显高于P组和G组(P<0.05)。与G组比较,P组T4、T5时间段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降低(P<0.05),E组T4-T8咳嗽时VAS评分及各时间段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降低(P<0.05)。  结论:  椎旁神经阻滞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应激反应,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增强术后早期静脉镇痛的效果。
其他文献
内皮素-1(ET-1)是由二十一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三种内皮素之一。作为神经调质,其广泛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多种疼痛调节。其调节疼痛主要是通过活化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