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救助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其思想基础的传承和发展。社会救助的主体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由于社会救助出现的思想基础源于宗教的恩赐和慈善的思想,因此,在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中,非政府的社会以及民间组织作为救助主体先于政府的救助,这些非政府组织主要是宗教、慈善组织等。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本文以文化视角切入,运用社会史法、系统方法和比较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首先,对社会救助的主体和内容进行分析;其次,分析社会救助的文化基础:基督教的人性论、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性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中国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和谐理念和社会公平理论,以及西方和中国的人权思想,探寻各种思想对社会救助演变的文化支撑作用;最后,得出社会救助的“文化共识”以及对中国当代社会救助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的启示。本文通过对社会救助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社会救助发展的“文化共识”,即对人的尊重以及对生存权和人权的不断追求和完善。社会救助的“文化共识”对社会救助的源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传承性也使它对当代社会救助的发展和完善继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同时,它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特别是人权在社会救助制度乃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体现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