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应用邯郸市20132015年连续三年四个国控站点的在线监测数据以及四个站点的离线采样成分浓度数据,同时结合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城建学院实验楼楼顶本课题组自己架设的单站点20132015年连续三年的离线采样成分数据对邯郸市PM2.5及其主要组分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对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PM2.5及其主要组分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应用主成分分析、后向轨迹模型以及潜在源区分析法对邯郸市PM2.5主要来源进行了解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邯郸市四个站点PM2.5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显示:东污水(DWS)>矿院(KY)>丛台公园(CT)>市环保局(HBJ)。时间分布特征显示:20132015年PM2.5质量浓度和超标率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15年下降更为明显。此外,PM2.5也呈现出了较剧烈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大部分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均呈现出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OC浓度2014年有所下降,2015年又有所上升;而EC浓度2014年有所上升,2015年又有所下降。季节变化显示:水溶性离子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秋、冬季OC、EC浓度、OC/EC明显高于春、夏两季;PM2.5中总的无机元素质量浓度冬季>春季>夏此外季>秋季。(3)邯郸市四季均存在较强的光化学反应,但SOR和NOR呈现出不同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是由于SO42-和NO3-有明显不同的来源和去除机制。邯郸市四季均存在二次碳污染,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出现在秋季,秋季大部分样品OC/EC≈6.0。SOC/OC>0.5的样品也基本上全部出现在秋季,此时OC浓度均在20μg m-3以上,这也说明高浓度的SOC是导致高浓度的OC的主要因素,二次污染更容易发生在碳浓度较高时。(4)随着空气质量等级的增加,大部分化学组分的质量浓度在严重污染时均出现突增,尤其是EC和OM,严重污染时两者质量浓度分别为空气质量为良时的5.9和5.5倍。NO3-/SO42-比值随空气污染程度的恶化均有所增加,最高值出现在在中度污染时,高达0.98,而严重污染时略有下降,很有可能邯郸市固定源对PM2.5的影响大于移动源,且中度污染到严重污染过程中,固定源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在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OC/EC的比值均大于2.3,在空气质量为良到重度污染过程中,OC/EC的比值呈线性增加趋势,由空气质量为良时的2.3增加到重度污染时的4.5,而在严重污染时该比值降低到2.6,这说明邯郸市在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均存在二次碳污染,并且指示出邯郸市大气中OC和EC逐渐由柴油车和汽油车的尾气排放为主要来源变成汽车尾气和燃煤混合来源占主导地位的污染特征。随着空气质量等级的增加,主要来自人为源的元素EF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在严重污染时升高显著,在严重污染时EF是轻度污染时的4.011.9倍,而主要来自自然源的元素EF变化不大。(5)邯郸市PM2.5主要来源于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工业源、土壤建筑尘、二次源和机动车源。春、夏、冬三季邯郸市西北和偏南方向的气流所占比例较高,对邯郸市PM2.5影响较大;秋季来自西南方向的气流所占比相对较高,来自其他方向的气流所占比相差不大,轨迹分布较分散。春季山东临黄海海域以及河北北部区域是邯郸市主要的潜在源区,同时长距离输送对邯郸市PM2.5有一定的影响;夏季近海域输送对邯郸市PM2.5影响最明显;秋季长距离输送对邯郸市PM2.5占主导地位;冬季邯郸市PM2.5潜在源区相对较复杂,既有来自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又有长距离输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