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d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为研究对象。这类杂剧以明代中后期文人考生参加科举考试为题材,或以科考士子为杂剧主要角色,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进行界定。并就其基本概况做了描述,关于“科举杂剧”的概念,本人重点就其时间、范围和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将科举杂剧和才子佳人这两种相类似的杂剧做了辨析,将二者严格区分。结合明代杂剧作品,考释明中后期科举杂剧作家作品。其次,从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和心学思想传播两方面着手,考察了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的创作背景。第二章具体分析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中的人物形象。具体从士子形象和官场形象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些人物形象大多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变形映射,从中抒发了作者个人情感。特别是通过作品人物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当时文人剧作者的自我内心矛盾冲突。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的审美意蕴。杂剧体制多变,曲词更加注重感情宣泄,抒情色彩加重;杂剧注重不同人物间相互对比、相互衬托;插科打诨在杂剧中除了具有娱乐功能外,更具有讽刺作用。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先于小说将视野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以其独特的手法展现给读者一个丰富的科举社会。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讽刺手法,对以后的人情小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以永靖县小川农村信用合作社诉刘化集团担保合同纠纷这一经典案例为中心,采取个案分析与文献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法学理论、法律专业知识和文献资料对论题予
在英语学习中,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之前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必须要得到改进。“学以致用”是我国教育领域一直提倡的教学准则,也是培养初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想要达到这样
批评同表扬一样,都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相融而生。然而,直接严厉的“灰色批评”。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适得其反。倘若在对学生运用批评手段时
如何培养少儿对艺术体操运动项目的兴趣是新时期我们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针对艺术体操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鼓励性为主、营造快乐的课堂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