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黄淮南片冬麦区是我国的第一大麦区,其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小麦面积的30%。在自然条件下,该区域适合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分析该区域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状况,对我国小麦高产、优质育种及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黄淮南片冬麦区2001-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的127个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了解小麦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问题,为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高产、优质品种选育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品种的冬春性、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大部分小麦品种是半冬性品种。品种的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平均值分别为80.9 cm、605.2万/hm2、33.4个、42.1 g和7525.2 k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6.06%、7.61%、9.31%、7.92%和7.72%,其中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6个品种(花培5号、良星66、苏育麦1号、华成3366、洛麦24和中研麦1号)的穗数超过675.0万/hm2,3个品种(豫麦66号、兰考矮早8和周麦23)穗粒数超过40.0个,3个品种(郑育麦9987、圣源619和中原18)千粒重超过50.0 g,5个品种(豫麦158、淮麦33、未来0818、存麦8号和丰德存麦5号)产量超过8550.0 kg/hm2。通过分析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6年三个时期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发现株高的变异幅度小且基本相同;穗数呈增加趋势,变幅较小;穗粒数呈现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变幅较小;千粒重和产量呈增加趋势。2001-2016年间,小麦品种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93万/hm2、0.19 g和63.34kg/hm2。黄淮南片的小麦品种应以半冬性为主,协调产量三要素,稳定穗数,挖掘穗粒数潜力,增加千粒重,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2.品种的品质性状分析。根据容重(795 g/L)、蛋白质含量(14.22%)和湿面筋含量(30.8%),127个品种均达到了强筋小麦标准;根据吸水率(57.9%)、稳定时间(5.1 min)、最大抗延阻力(269 E.U.)和拉伸面积(60 cm2),这些品种均达到了中筋小麦标准,说明2001-2016年黄淮南片通过国家审定小麦品种的品质处于中筋或强筋水平。根据127个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容重(1.45%)、蛋白质含量(5.18%)、湿面筋含量(7.24%)和吸水率(6.27%)的品种间差异小,稳定时间(76.46%)、最大抗延阻力(54.59%)和拉伸面积(63.50%)的品种间差异较大。通过分析每年7个品质性状的平均值,发现蛋白质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湿面筋含量总体呈稳中有增趋势;吸水率在2011年后总体处于偏低的水平,稳定时间在2010年后有所提高;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7.21 E.U.和1.36 cm2。根据NY/T 967 2006的小麦品质标准,在127个品种,其中中筋品种100个;强筋品种27个,其中2001-2005年审定6个、2006-2010年审定5个和2011-2016年审定16个。说明黄淮南片在品质育种中应重视吸水率性状的改良和提高,加强对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等性状的选择,提高育成品种的加工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