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京子(1930年8月28日~)以创作原爆文学①著名,曾获得芥川奖、川端康成奖、谷崎润一郎奖、野问文艺奖、朝日奖等各类文学奖项,在战后的日本文学界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她出生于上海,并在那里度过了少女时代,1945(昭和20)年15岁生日前夕的8月9日在长崎遭受原子弹爆炸②。作为在上海成长的原爆受害作家,林京子较之其他原爆文学作家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而这段经历则与其文学的独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论文选取以上海为素材的《米歇尔口红》(1980年)、《上海》(1983年)、《预定时间》(1998年)三部作品,参考作家随笔及其他相关资料,试图阐明原爆受害作家林京子之上海经历的文学意义。以下是论文的构成。“绪论”中,简单地说明选择林京子文学的契机,以及论文的研究动机。第一章大致地介绍林京子的生涯及其文学世界。尤其是对其上海经历和原爆受害经历,以及这两段经历与原爆作品之间的关联进行说明。围绕本论文所涉及的林京子作品,以及与作品相关的事项,在参考了五本相关专著的情况下制作了林京子简略年谱,并附在论文的最后。此外还论述提出问题的过程,梳理了林京子文学整体研究以及本论文选取的三部上海系列作品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方法及内容。第二章以《米歇尔口红》为对象,通过读解与家人、胡同的邻人以及林京子自身生活相关的事件对其少女时代的上海经历进行考察。笔者认为林京子的上海生活可以简洁地概括为“阴”与“阳”两面兼具的生活。即处于战争阴影下的生活=“阴”,和充满着快乐(幸福)回忆的生活=“阳”。第三章以《上海》为对缘,通过留在林京子记忆当中的旧上海与时隔36年再次访问上海时目睹的新上海之间的落差,解读林京子心目中的“上海”这一历史的、地理的存在。对林京子而言,“上海”是其对自然、人文、战争认识的基点,是其以“河”为象征的大陆性的、客观而真实的创作语言的基点,是使其形成客观视角,广阔历史观·世界观的地方。而这些又很自然地体现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换言之,本章阐明了上海是林京子及其文学的“基点”这一事实。第四章以林京子的众多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预定时间》为对象,通过以其前大为原型设定的主人公“我”在战时上海的生活经历來考察林京子的另一段上海经历。与作为“少女”时代的实际经历相异,林京子借主人公“我”的“成人”之身,讲述了被卷入战争漩涡之中的成人间共同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内心冲突,反映了由此产生的矛盾,折射出战时上海的成人生活。第五章通过对上述《米歇尔口红》、《上海》、《预定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发现三部作品均从正面或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对战争进行了描写。本章将视线定格在三部作品中的“战争”场景,对有着战争经历和原爆受害经历的林京子所持有的战争观进行考察。简言之,阐明了林京子在上海生活中的战争经历、长崎原爆受害经历与其战争观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认为:在林京子的认识中8月9日遭受原子弹爆炸是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所导致的结果。这也集中反映了她的反战思想。“结语”中,在上述各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林京子之上海经历的意义所在,提出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点及今后的研究课题。林京子的上海经历的意义可以归纳为“对等·平等”的待人处世观、客观的视角与广阔的视野、以“河”为基点的思维方式、战争认知及反战思想、对人本体的信任这五点。林京子自身也认为上海经历与原爆受害经历这两段经历对自己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这一点,林京子文学区别于其他原爆文学作品显示出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最后是参考文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