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战国—献秦代出土简牍文中的词语为研究对象,全文包括六章。 第一章谕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战国—秦代简牍文献词语研究的价值:一、战国—秦代简牍文献词语研究在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二、战国—秦代简牍文献词语研究在辞书编纂上的价值。三、战国—秦代简牍文献词语研究在古籍整理方面的价值。 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是用战国—秦代简牍文献的语料补证大型历史性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包括补充未收词条、未收义项、补充或提前书证、补充通假资料及释义阙失拾补几个方面。在引谕部分还谕述了关于历史性语文辞书编撰原则的几点看法。 第四章对《包山楚简》、《曾侯乙墓》、《睡虎地》、《龙岗》及《上博简(一)》的若干词语的释义进行拾遗补阙。 第五章考察了战国—秦代简牍文献中的同源通假现象。通过考察,发现在战国—秦代简牍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意义有密切关系的现象。结合传世典籍的用例考察,可知这些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所记录的词之间音同(近)义通,实为同源词。 第六章从词的演变的角度,从战国—秦代简牍文献中选取了20多组的常用词进行考察,结合传世文献用词、方言词等资料探讨其变化、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