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分析了环鄱阳湖区居民福祉及其影响因素。首先,从经济福祉、社会福祉、生态福祉三个维度构建环鄱阳湖区居民客观福祉测评指标体系,运用AHP-TOPSIS方法对2010~2014年环鄱阳湖区居民客观福祉进行定量测评和动态演进分析。然后,对环鄱阳湖区居民主观福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在应用因子分析法确定环鄱阳湖区居民主观福祉的主要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环鄱阳湖区居民主观福祉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环鄱阳湖区居民主观福祉的主要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2010~2014年,环鄱阳湖区居民客观福祉整体呈稳步提升态势,11个县(区)的居民客观福祉得分增长率都在20%以上。经济维度的居民客观福祉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维度的居民客观福祉水平提升更快,而生态维度的居民客观福祉除湖口县略有降低外,其它10个县(区)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2)从环鄱阳湖区居民客观福祉动态演进来看,经济与社会维度的居民客观福祉的动态演进分为4类: ①经济福祉主导向高福祉协调演进型。包括德安县、南昌县、永修县和新建县; ②低福祉不协调向高福祉协调演进型。包括湖口县、进贤县和九江县; ③低福祉不协调向经济福祉滞后演进型。包括星子县、余干县和鄱阳县; ④低福祉不协调型。包括都昌县。2010~2014年环鄱阳湖区经济与社会维度的居民客观福祉不断提升和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维度的居民客观福祉的动态演进分为8类: ①高福祉协调型。包括南昌县、新建县和永修县; ②低福祉不协调向高福祉协调演进型。包括九江县; ③经济福祉滞后向高福祉协调演进型。包括进贤县; ④经济福祉滞后型。包括星子县; ⑤低福祉不协调向经济福祉滞后演进型。包括余干县和鄱阳县; ⑥经济福祉主导型。包括德安县; ⑦低福祉不协调向经济福祉主导演进型。包括湖口县; ⑧低福祉不协调型。包括都昌县。2010~2014年环鄱阳湖区11个县(区)经济与生态维度的居民客观福祉动态演进类型差异较大。 (3)从居民主、客观福祉的关系来看,2014年,湖口县的居民主观福祉水平最高,星子县的居民主观福祉水平最低,湖口县和鄱阳县居民主、客观福祉相对协调,而都昌县、永修县和星子县的居民主、客观福祉相对不协调。 (4)居住健康因子和社会关系因子对环鄱阳湖区居民主观福祉有显著影响,其中居住健康因子的差异是导致环鄱阳湖区居民主观福祉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社会关系因子的差异;环鄱阳湖居民主观福祉与生态环境因子存在一定关联;个人收入因子对环鄱阳湖区居民主观福祉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