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分叉部血管结构与分叉部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ush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处,提示血管结构可能影响着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将通过回顾性研究,采集颅内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形态几何参数,分析血管结构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为后期前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颅脑DS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并利用血管影像系统Philips Integris BH5000Angiographic X-ray system行血管立体三维重建的87例病例的病例资料,剔除由于后交通动脉未显影而致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几何参数无法测量的病例,最后得到可以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直径测量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共14例,非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包括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眼动脉段动脉瘤4例共15例。将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病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组,将非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病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研究组与对照组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Ap),后交通动脉直径(Dp),颈内动脉C6段(Dc6)与C7段直径(Dc7),通过统计分析研究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形态几何参数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经初步统计,研究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学显示有明显显著性差异(P=0.001),研究组的颈内动脉C6段,C7段及后交通动脉直径小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检验均无明显差异。根据初步统计结果,分叉角大小与颈内-后交通动脉的形成相关,所以我们根据分叉角将原始数据进行排列,发现分叉角低于84°均为研究组即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组,而高于120°均为非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组即对照组,遂将所有数据按照分叉角进行分层:小于84°,大于120°,大于84°小于120°三层,并对分叉角在84°至120°的病例,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直径的第二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后交通动脉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8);研究组后交通动脉与C6段直径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2)。结论: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的大小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相关,分叉角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而在一定分叉角范围内,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直径的比值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具有相关性,比值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
其他文献
抑郁症是一种广泛流行和复杂的精神疾病,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其典型表现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快感缺失。尽管几十年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许多与抑郁相关的海马分子异常,但关于小鼠慢性社会挫败应激模型(CSDS)诱导的抑郁易感和抑郁抵抗的不同机制仍然知之甚少。通过对该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出抑郁易感和抑郁抵抗小鼠海马在分子水平变化的差异。我们利用以蛋白质组学为基础的方法来比较CSDS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中各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核医学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肿瘤、神经精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和基础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合成
香港书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书展模式,推动着香港的图书出版产业,其影响范围远远超出香港这座城市,不仅是三大华文书展之一,也成为亚洲最大的综合性书展。对香
产业园区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欠缺,普遍存在融资难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小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缺乏、信息不对称、银行风险收益不匹配和风险投资市场不发
对于企业而言,所处的市场经营环境以及内部的经营条件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必然会导致内部经营策略的改变。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一直都是企业经
本文研制了一种智能S6充气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结构、原理及应用情况。该系统已在芜湖电力公司推广应用。
涡流管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其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主要就提高涡流管的效率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利用换热器的效能传热单元数法,分析得到了压比对涡
本文针对信息化环境下人民银行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问题和风险,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建设体系。
轻盈灵巧、翩然来去的燕子是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象,唐宋诗词中描绘燕子的佳作不胜枚举。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情感、文化紧密相连,有着其他鸟儿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本文主要论
多数常规的荧光发射体在稀溶液中具有高强度的荧光性能,但在聚集状态或者是固体状态下则具有较弱的荧光甚至荧光淬灭,这一现象被称为聚集诱导猝灭(ACQ)。近年来报道了一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