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处,提示血管结构可能影响着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将通过回顾性研究,采集颅内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形态几何参数,分析血管结构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为后期前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颅脑DS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并利用血管影像系统Philips Integris BH5000Angiographic X-ray system行血管立体三维重建的87例病例的病例资料,剔除由于后交通动脉未显影而致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几何参数无法测量的病例,最后得到可以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直径测量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共14例,非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包括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眼动脉段动脉瘤4例共15例。将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病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组,将非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病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研究组与对照组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Ap),后交通动脉直径(Dp),颈内动脉C6段(Dc6)与C7段直径(Dc7),通过统计分析研究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形态几何参数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经初步统计,研究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学显示有明显显著性差异(P=0.001),研究组的颈内动脉C6段,C7段及后交通动脉直径小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检验均无明显差异。根据初步统计结果,分叉角大小与颈内-后交通动脉的形成相关,所以我们根据分叉角将原始数据进行排列,发现分叉角低于84°均为研究组即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组,而高于120°均为非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组即对照组,遂将所有数据按照分叉角进行分层:小于84°,大于120°,大于84°小于120°三层,并对分叉角在84°至120°的病例,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直径的第二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后交通动脉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8);研究组后交通动脉与C6段直径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2)。结论: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的大小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相关,分叉角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而在一定分叉角范围内,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直径的比值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具有相关性,比值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