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2013年夏季我国东部发生的高温事件,本文采用中国1951-2016年160个站逐月温度观测资料、1960-2013年753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并根据前人的定义,通过对高温日数、热浪次数、强度、夏季平均温度分布异常的分析,讨论2013年高温事件的极端性。随后,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CEP COBE_SST逐月海温资料,通过EOF、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此类高温事件的时空特征、相关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并讨论其与同期海表温度异常分布的关系。最后通过大气环流模式ECHAM5进行,海表温度敏感性试验,讨论海温背景对此次高温过程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2013年夏季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高温日数超过50天,危害性高温日数超过9天,且出现强危害性高温,日数多超过4天。高温日数、危害性高温日数、强危害性高温日数均为自1960年以来历史最高。根据温度异常分布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105°E以东,26°-34°N)为2013年高温事件的主要影响区域。(2)2013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五次高温过程:6月16日-20日、7月1日-5日、7月7日-14日、7月23日-8月18日、8月27日-29日。其中最强过程为7月23日-8月18日。研究区域内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及热浪强度在2000年后发生频率明显增加,2013年达到峰值。(3)高温日数及热浪与夏季平均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结合EOF分析,将26-34°N、105-123°E区域作为此类高温事件的关键区。在关键区温度高值年,南亚高压出现明显的偏东偏北,高空西风急流增强东伸,有利于西太副高的北抬西伸及长期维持;北半球为AO正位相分布:极地受负异常中心控制,中高纬地区受正异常控制,夏季极涡减弱,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气流较平直,东亚大槽较浅,不利于高纬冷空气南下,西太副高较气候态偏北偏西;在低层,我国东部受反气旋性环流异常控制,东亚夏季风、赤道东风明显增强。可能影响此次高温事件的海温异常分布有:赤道中东太平洋冷异常、西太平洋暖异常、北大西洋三极子型分布。(4)去趋势以及年代际信号后,2013年西太副高偏弱,且位置偏西偏北。全球海温强迫试验结果中与观测结果相一致。热带外海温强迫会使得副高面积和强度略微偏大,而西太副高在偏弱的情况下仍能偏北偏西,主要是受热带海温影响:热带海温异常分布导致太平洋、印度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增强,西太上空上升运动增强,进而通过局地Hadley环流增强,引导副高偏西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