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容易复发,以往的鼻科医生只重手术轻视术后的综合治疗,随着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日益成熟,鼻科医生开始将治疗的重点转移到术后的护理及综合治疗上,术腔冲洗由于操作简单方便日益受到广大的鼻科同仁及患者的欢迎,且大量的研究表明术腔冲洗能有效缩短术后术腔清洁时间,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防止病变再生。于是如何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术腔冲洗方法、合适的冲洗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由于西药洗剂现在处于发展的一个瓶颈时期,中药洗剂近年来备受瞩目,我院王德鉴老教授研究的鼻窦灌方洗液运用于临床数十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以往大多数中药洗剂的都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等为组方原则,鼻窦灌方根据王老“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学术思想,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准则,然而鼻窦灌方以往的研究一般都停留在临床观察上,在对鼻粘膜纤毛功能的影响,能否缩短术腔清洁时间,能否促进上皮化等问题的研究是零碎的,故本课题将探讨鼻窦灌方对慢性鼻-鼻窦炎FESS术后的临床疗效,从组织学角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揭示鼻窦方的作用机理。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患者入院4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记录每个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过敏原皮试结果,参照王士贞主编的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记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参照我国最新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2008,南昌)在鼻内镜或鼻部CT检查下记录患者的临床分型。根据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NOT-20)记录患者的自觉症状并计算总分;参照1997美国Lund—Kennedy评分法,每位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记录观察术腔息肉、水肿等情况以评分方式记录下来并计算总分;采用糖精试验法计算每位患者术前的鼻粘膜纤毛传输率(MTR)。术后第三天起治疗组予鼻窦灌方进行鼻腔冲洗,对照组予0.9%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术后记录每组受试者的平均术腔清洁时间及平均术腔上皮化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记录术腔体征情况、自觉症状情况、MTR值。将术前和术后所得数据用Excel办公软件和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中医辨证分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术后总有效率达85%,对照组有效率达75%,P>0.05,无统计学差异;在SNOT-20自觉评分比较上两组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P>0.05,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术前与术后的比较上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术腔Lund—Kennedy评分比较上两组于术前、术后1个月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比较上,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的平均术腔清洁时间为(2.30±0.67)周,对照组为(2.55±0.69)周,两者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平均术腔上皮化时间(8.40±2.37)周,对照组为(10.15±2.43)周,两者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在鼻粘膜纤毛传输率(MTR)观察上两组于术前、术后1个月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治疗组MTR值为6.57±0.51(mm/min)对照组为5.72±0.44(mm/min).两者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鼻窦灌方与生理盐水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平均术腔上皮化时间、术腔体征、鼻粘膜纤毛传输率的评价上鼻窦灌方组优于生理盐水组。2、鼻窦灌方比生理盐水更能促进术腔上皮化进程,说明中药组在术腔中后期改善上更为明显;但在术腔清洁时间对比上两者未见明显差异,说明在术后4周内术腔清洗主要起到一个物理清洗作用。鼻窦灌方比生理盐水更能促进鼻腔纤毛组织结构与功能的中后期恢复,说明在术腔冲洗中后期过程中药组由于作用全身而具有更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