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嗜肝病毒和酒精是肝病的主要病因。在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饮酒,或者在酒精性肝病(ALD)的基础上并发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都可加速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患者将更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目前认为HCV和HBV感染,可与酒精的肝毒性作用呈协同效应,而HCV感染则可能更加突出。研究表明,嗜酒还能增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早产儿死亡概率,降低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国内的研究主要限于HCV RNA基因型在人群中的分布,但对于其在嗜酒者与非嗜酒者中分型比较则研究甚少。[目的]:分析嗜酒与非嗜酒的慢性HCV感染者HCV RNA基因型,并对比其在两者中的分布,以明确嗜酒的丙型肝炎患者病情发展是否因为其更易感染某种特定基因型。同时检测两组患者IFN-γ及TNF-α水平,进一步了解嗜酒的HCV感染者肝损害的机制。[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14名,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的HBsAg和抗-HCV,逆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RT-PCR)所有患者的HCV RNA量。根据是否饮酒将其分为嗜酒组和非嗜酒组。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比较其分型结果。采用Ficoll梯度离心法提取所有患者PBMC并培养,ELISA检测法检测上清中IFN-γ及TNF-α的水平。以(?)±s表示数值型变量,应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细胞因子(IFN-γ、TNF-α)分别进行比较,并应用x~2检验对两组患者各种基因型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1)共收集114名患者,其中嗜酒者50名,非嗜酒者64名。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年龄、转氨酶、转肽酶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嗜酒组和非嗜酒组的HCV RNA基因型都以1b型为主,分别为60%和43.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两组患者的基因型2a、混合型及未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嗜酒组和非嗜酒组的HCV RNA的定量测定分别为(11100±14174.3)×10~3拷贝/ml和(3927.8±4549.6)×10~3拷贝/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4)嗜酒组和非嗜酒组TNF-α水平分别为4528±3587ng/L和3262±3131ng/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但两组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精可以促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复制,导致患者肝损伤的加重,但是并不能增加慢性HCV感染者对某种特定HCV RNA基因型的易感性。嗜酒者的肝脏炎症要重于非嗜酒者,TNF-α在嗜酒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起重要作用,是导致其肝损伤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