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鹏《屈子章句》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8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子章句》是清人刘梦鹏的一部注解《楚辞》的作品,刘梦鹏在仰慕屈原高尚节义、欣赏屈原文辞之美、探究《楚辞》精华、树立注《骚》新见的动力作用下写成了《屈子章句》。刘梦鹏从文本和思想阐释的角度对《楚辞》进行注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篇首序言从创作缘由、创作时地、时代背景等方面对屈原的创作进行发明;内容上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联系屈原所处的特殊时代及其个人遭遇,对屈原的思想加以整理、阐发;著作中,分章按节对屈原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进行阐发,章有章旨,节有节义,结构明了,脉络清晰,词义畅达。此外,《屈子章句》注重探究《楚辞》作为文学作品的特点,注重对《楚辞》作品的结构、修辞手法及主旨的阐发。刘梦鹏在《屈子章句》中塑造了一个极富悲剧意味和生命张力的屈原形象,在赞颂屈原的同时,注意表现屈原的思想内涵,其意逆志的分析方法在有些地方较为平实,有些则过于勉强,很多解释明显出于自己的臆测,难免存在言过其实之嫌。总体而言,《屈子章句》是一部有价值的《楚辞》注本。在乾嘉考据学和心学占主流的时代,刘梦鹏的注疏方法不拘泥于章句,以简洁的著述风格,以知人论世的方法,着力于对屈原思想的阐释、发明,重视对文学性的阐释,以创新精神引领新的学术风气和研究方向,值得重视。
其他文献
近年来,声学导航系统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导航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水下潜航器方面的应用。水下信标是声学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声学导航定位系统精度的
作为当代港台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刘述先,以其“理一分殊”与“两行之理”的哲学观对自熊十力和牟宗三、方东美以来的新儒家思想做出了推动和发展。刘述先在其处女作中提出“文学欣赏的灵魂”在乎“人性的光辉”,本论文透过对“人性的光辉”的探析,从中找寻到“美”与“善”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其晚年“两行之理”哲学观的理解,梳理出从“理一分殊”到“两行之理”典范的创新转化。并以“两行之理”的哲学视角,考察并反思
传统中国画创作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尚意”、“尚简”的审美倾向。“尚意”是对自我心性的认识,也是对外物生命精神的把握;“尚简”是要表现事物的最本质一面,二者体现了对自然、朴素之美的追求,因而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中是蕴含有对“单纯”、“简约”的把握的。“单纯”既要求外在形式的朴素,又要有内在品性的自然天真,“简约”则是要使事物达到表现本质的恰到好处,所以中国画的单纯、简约表现为“雕琢复朴”,格调明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经过多重生物化学改变转变为具有间质细胞表型的生物学过程。当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时,细胞的
汉语感叹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在汉语学习和口语表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多种原因,感叹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比较薄弱的位置,相关研究较少,这也导致了外国留学生在汉语感叹词的习得过程中一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前人对于感叹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发展汉语》口语教材中涉及到的感叹词为语料,针对蒙古国在华留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蒙古国留学生感叹词习得情况以及
生物生长受到正、负调节系统的调控,肌肉生长调控中,肌细胞生成素和肌肉生成抑制素是重要的正负调控因子。为了研究布氏鲳鰺肌肉生长的模式,本研究首次在布氏鲳鰺中分离了 MS
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有经济价值的模式昆虫之一,经过长期自然的选择和人工的选育,衍生了青黄色、黄色、蓝色和白色体色血统。实践生产中,幼虫体色一直是柞蚕育种的重要标记性状。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是昆虫色素的主要成分之一。本研究以代表性的柞蚕体色品种青6号(青黄色)、胶蓝(蓝色)、鲁红(红)(红色个体;红色)、鲁红(黄)(黄色个体;黄色)、小白蚕(白色)作为试验材料,通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有机氟化物被应用于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虽然含氟有机分子如此有用,但是天然含氟有机分子非常稀少。因此,发展向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官能团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三氟甲硒基和二氟甲硒基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含氟官能团,它不仅能赋予目标分子较好的脂溶性和膜通透性,在预防和治疗癌症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含有三氟甲硒基和二氟甲硒基的分子是两类新型的含硒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药物和补硒产品中具
近年来,上转换发光材料在固体紫外、细胞成像、温度传感器、彩色显示源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上转换发光是指连续吸收多个能量较低的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鳄类动物,近一百多年来受到过度捕猎和栖息地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至今仍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为了保护扬子鳄免于灭绝,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立扬子鳄保护区并开展了人工繁育项目。经过四十年的保护,扬子鳄圈养种群不断壮大,为扬子鳄野生种群的重建和复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扬子鳄的重引入工程,其成功的关键是要保证圈养个体对野外环境的适应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