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US)联合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BI-RADS 4类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找提高BI-RADS 4类病灶鉴别的新方法,优化BI-RADS分级并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帮助。方法:入选病例均为本院2019年06月-2020年1月期间常规超声(二维灰阶超声及多普勒超声)检查被判定为BI-RADS 4类的59例60个乳腺病灶,在手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检查前必须告知患者超声造影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临床作用,保证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签署超声造影知情同意书(附件二)。首先对病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病灶的所在位置、大小、形态、边缘、边界,纵横比,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灶及钙化灶的大小、分布、后方声影等情况,后方回声有无衰减,内部及周边有无血流信号,有无腋窝淋巴结的异常等指标,并对病灶进行第一次赋值评分;然后经静脉注入超声微泡造影剂对同一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有无增强、造影剂的分布、增强程度、增强后面积以及增强模式等指标对同一病灶进行第二次评分;二者检查联合应用对该病灶进行第三次赋值评分。此研究的赋值评分标准为:自定义良性指标为0,恶性指标为1,列入本研究评分标准的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最后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比较常规超声、超声造影独立评分法以及二者联合评分法对BI-RADS 4类病变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以及建立相应的评分系统的可行性。结果:60个BI-RADS 4类病灶均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共59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50.42±11.11)岁。共60个病灶,其中31个位于左侧乳腺、29个位于右侧乳腺;病灶最大直径在7-51mm,平均约为(19.87±8.78)mm;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良性病灶28个、恶性病灶32个。分析结果表明病灶的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纵横比(>1或≤1)、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砂砾样钙化(有或无)以及后方回声(衰减或无衰减)、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有或无)、腋窝淋巴结(无异常或大小、形态、结构异常)是常规超声诊断的主要指标;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内部有无增强(有无病理性血管)、造影剂的分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的强度(高或低)、增强后的面积(无增大或增大)、增强模式(快进或慢进)是超声造影诊断的主要指标;上述观察内容均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乳腺病灶进行诊断的主要指标。根据ROC曲线可以推断常规超声评分4.5分为诊断临界点,曲线下面积(AUC)为0.898,灵敏度为75.0%、特异度96.4%、准确度为85.0%;超声造影评分2.5分为诊断临界点,曲线下面积(AUC)为0.933,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9.3%、准确度为88.3%;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评分5.5分为诊断临界点,AUC为0.951,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88.3%。二者联合评分法的灵敏度均高于单独评分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评分法AUC最大,诊断准确性最大。结论:1、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评分法能够提高对BI-RADS 4类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准确性,可以优化乳腺病灶的分级,提高诊断信心。2、不均匀高增强、新生血管增多、快速灌注可能是超声造影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主要参考指标。3、可以通过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的各项观察指标来对乳腺病灶建立相应的评分系统,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