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绿色建筑材料的迅速发展,再生混凝土的碳化和碳化造成的再生混凝土结构的钢筋锈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再生混凝土的结构不均匀性,准确评估其碳化程度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再生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对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并准确预测其碳化行为有着切实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本文分别提出并量化了普通混凝土与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不均匀性,并探索了再生骨料强化方式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不均匀性的影
【基金项目】
:
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YBPY1918):考虑砂浆和界面过渡区不均匀性的再生混凝土碳化区域宽度预测模型;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18_0081):碳化荷载耦合作用下再生混凝土的微结构评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绿色建筑材料的迅速发展,再生混凝土的碳化和碳化造成的再生混凝土结构的钢筋锈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再生混凝土的结构不均匀性,准确评估其碳化程度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再生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对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并准确预测其碳化行为有着切实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本文分别提出并量化了普通混凝土与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不均匀性,并探索了再生骨料强化方式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不均匀性的影响。此外,建立了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与其碳化区域宽度之间的数学模型、碳化深度与钢筋锈蚀区域宽度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不均匀性远大于普通混凝土。(2)尽管强化再生粗骨料可以降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但不能降低碳化深度的不均匀性。但是,选择合适强度的原生混凝土制备再生粗骨料,进而制备再生混凝土可以降低其碳化深度的不均匀性。(3)再生混凝土的碳化区域宽度与钢筋锈蚀区域宽度分别比碳化深度大97%-244%与24%-160%。(4)选择较大的碳化区域宽度或钢筋锈蚀区域宽度可以避免高估再生混凝土结构的碳化服役寿命预测结果。(5)计算钢筋锈蚀区域宽度与碳化深度的关系、碳化区域宽度与碳化深度的关系均可采用多项式函数。其次,本文提出了考虑集料和界面过渡区的普通混凝土理论碳化深度模型,包括CO2传输模型与反应模型。进一步地,本文提出了考虑碳化区域不均匀性的受弯钢筋混凝土梁的碳化服役寿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CO2有效扩散系数模型和反应模型可以分别有效地描述CO2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传输情况和反应情况,且此理论模型预测的碳化深度与实验得到的碳化深度之间的误差在20%以内。(2)当钢筋混凝土梁在四点抗弯荷载下服役10-200年后,考虑碳化区域分布的碳化深度比不考虑的大25%-30%,当钢筋混凝土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0-30mm时,考虑部分碳化区的碳化服役寿命比未考虑的大23%-43%。(3)采用受拉区内的完全碳化区域宽度与pH值在9.0-11.5之间的部分碳化区域宽度之和预测钢筋混凝土梁在荷载作用下的碳化服役寿命是最安全的方法。再次,本文测试了不同再生骨料中老砂浆的孔结构特征,并基于第三章得到的理论碳化模型,采用CO2传输系数评价了不同再生骨料中老砂浆的抗碳化性能,进一步评价了不同骨料强化方式的优劣。结果表明:(1)与采用纳米SiO2溶液方法相比,采用CO2气体养护方法强化再生骨料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老砂浆基体的孔隙率,采用高浓度的CO2气体比低浓度的CO2气体更有效。选择高强的原生混凝土制备再生粗骨料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老砂浆的孔隙率。(2)再生混凝土新老砂浆基体的孔曲折度约等于0.01,且再生骨料的种类对基体曲折度无明显影响。(3)CO2气体在不同种类骨料的老砂浆中的有效传输系数存在显著的差异。采用合适的再生骨料去提高老砂浆的碳化抵抗力比采用一些昂贵且复杂的强化方法更有效。然后,本文制备了 2种模型化再生混凝土试块,通过采用背散射实验与纳米压痕实验探索了新老砂浆界面过渡区效应与加速碳化前后3种界面过渡区的微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新老砂浆界面过渡区效应主要反映在质量较差的砂浆区域,当老砂浆劣于新砂浆时,界面效应在老砂浆处,当新砂浆劣于老砂浆时,界面效应在新砂浆处。(2)碳化前3种界面过渡区的孔隙率高于碳化后,碳化可以分别降低新老砂浆的孔隙率,但是增大了新砂浆-集料界面过渡区与老砂浆-集料界面过渡区之间的孔隙率差异。(3)碳化前3种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加速碳化前新砂浆-集料界面过渡区、老砂浆-集料界面过渡区与新-老砂浆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范围分别为13.5-42.8 GPa,25.7-33.5 GPa和48.7-33.55 GPa。(4)加速碳化降低了 3种界面过渡区的宽度,新砂浆-集料界面过渡区、老砂浆-集料界面过渡区和新-老砂浆界面过渡区的宽度分别降低了26.3%、20.0%和 20.8%。最后,针对再生混凝土的不均匀特性,本文提出了针对多传输基复合材料的多路径模拟方法。并基于以上模拟方法,首次提出了考虑CO2传输系数不均匀性的再生混凝土理论碳化模型,包括CO2传输模型和反应模型。进而基于模拟结果,首次提出了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3个特征值:最大值、算数平均值与加权平均值。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多路径模拟方法与文献中的串并联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考虑2种砂浆和3种界面过渡区不均匀性的CO2有效扩散系数模型和反应模型。(2)此理论模型预测的3个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特征值与实验数据之间的误差在允许范围以内。(3)采用加权平均值会低估再生混凝土的碳化程度,采用最大碳化深度可以避免低估碳化程度。
其他文献
公路运输量及其增速是支撑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的重要基础指标之一。在我国现行公路运输量调查统计制度背景下,亟需开展省级行政区域内公路货物运输量地市拆分工作来满足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的需求。研究在控制全省增量的基础上,引入交通运输基础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云南省公路货物运输量分州市拆分计算模型,并以云南省为例,对拆分计算得到的各州市周转量增速和各州市GDP增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
癌症是目前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癌症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等。其中化学治疗作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适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并且能够对转移灶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化疗药物通常具有体内清除快、选择性差和毒性大等缺点,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产生不可避免的毒性,从而导致严重的全身副作用。因此,如何将化疗药物定向、可控地递送到肿瘤区域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
第一部分多靶点抗原肽自体免疫细胞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治疗后作用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背景与目的:肝细胞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整体愈后仍不理想。研究方法:全部患者分为以下两组:MASCT组——肝癌根治术后至复发前期间均接受MASCT治疗,共47例;对照组——肝癌根治术后至复发前期间均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共99例。MASCT组中,接受5轮及以上MASCT辅助治疗的患者进一步纳入至多轮M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史官制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专职修史官、修史机构都首置于此时,不仅有对前朝的承袭,还对后期史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亦是文学自觉发展的重要阶段。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富有文才的史官为纽带,始终交互关联,对各自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绪论外,论文共分五章。在绪论部分,论文首先对史官与巫官的分离,直至最后的独立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史官
我国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发病率逐年上升。DM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有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约占DM的20%~30%,DN同时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DN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生活习惯两大方面,在DN发生过程中,免疫系统、氧化应激、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
T梁桥广泛地应用于我国中小跨桥梁,随着服役时间和车辆荷载的增加,桥梁的横向连接损伤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破坏形式,研究如何快速、有效地增强T梁桥横向连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三角形桁架和K型桁架加固T梁桥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二者对T梁桥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给出加固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在T梁桥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三角形桁架加固方式和安装高度对T梁桥结
研究背景:肾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肾癌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肾癌的治疗从早期的细胞因子治疗时代,经历靶向治疗时代,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但目前晚期肾癌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临床上目前可用的系统性治疗方案对于晚期肾癌患者的存活率增加并无显著贡献,晚期肾癌患者预后较差。雷公藤红素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之一,由于其优越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研究。雷公藤红素对多种肿瘤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易复发等特点。传统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经传统方案治疗后,患者易复发、5年生存率低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策略,比如免疫治疗来增强CRC的疗效,提高患者生存率。近年来,结直肠癌干细胞(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CC
乳腺癌是世界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肿瘤转移是导致乳腺癌病人死亡的首要因素。但目前,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被认识清楚,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仍然缺乏有效的靶点。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是线粒体中重要的钙离子转运通道,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不可或缺。近年来,研究发现MCU可促进乳腺癌转移,但其作用机制却仍未被阐明。基于“种子与土壤”学说,肿瘤转移的调控类型可分为细胞自主性转移与非细胞自
尘埃等离子体是指包含大量纳米或微米量级尘埃颗粒的复杂等离子体系统。等离子体中尘埃颗粒的引入能显著改变等离子体的很多参量与物理性质,比如电子与离子密度、电子温度、空间电场分布以及电子能量分布函数等,并使尘埃等离子体展现出许多不同于普通等离子体的复杂动力学过程、波和不稳定性、特殊电势结构以及反常电磁特性等物理现象。通常情况下,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尘埃等离子体大多是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比如实验室与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