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中,现代汉语体貌标记的来源、发展与演变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随着近年来体貌系统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已经将副词、语气词、完成动词都纳入到完成体的考察研究范围内。由于完成体副词、完成体语气词都是由完成动词最终虚化而来,因此想要准确把握现代汉语完成体标记的来源,就必须弄清楚整个中古时期完成动词的使用情况。由于汉译佛经保留了大量的口语成分,所以本文以中古译经作为研究语料,在语言接触的视角下,对完成动词"毕""竟""讫""已"在中古译经中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穷尽式的统计,并采用情状类型理论、语法化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从句法、语义等多方面对其所处句式进行阐释。本论文围绕完成动词"毕" "竟" "讫" "已"在中古译经中的使用频率、语法功能与性质、发展与演变机制等核心议题,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使用频率方面,从共时角度来看,"已"的出现频率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毕","竟"和"讫"的出现频率较低;从历时角度来看,"已"的使用频次从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不断增加,而"毕" "竟" "讫"则逐渐减少,到隋唐时期,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次,在语法功能与性质方面,中古译经的完成动词,除了"毕"只具有谓语动词的语法功能外,"竟""讫""已"都由谓语动词向动相补语的方向发展。而且虽然它们都处于"V+毕/竟/讫/己"的这一结构形式中,但是它们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已"的虚化程度最高,"竟"和"讫"处于语法化的中间阶段,"毕"语法化程度最低。从完成动词"毕""竟""讫""已"在中古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情况来看,在演变动因方面,我们得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虽然对汉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也是次要的力量,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力量还是汉语系统内部自身的发展。而且重新分析和类推是其主要的演变机制。此外,我们还对同经异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完成动词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还与译者的母语和翻译风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