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关系密切,同时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相关,且因其存在癌变可能,对其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NAFLD临床上存在多种证型,而以痰浊内阻证较为常见。国内外研究均已显示,饮食干预是治疗该病、延缓其进展的有效方式,但现阶段尚未形成标准化的饮食干预方案。中医药在饮食调治疾病中具有突出优势,基于此,本研究选择NAFLD的主要证候类型痰浊内阻证,在明确NAFLD患者痰浊内阻证的饮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药食同源”饮食干预方案,并探究该干预方案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受控衰减参数、肝功能、血脂、血糖及尿酸等方面的临床疗效。以指导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1.制定并填写饮食问卷,调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浊内阻证患者的饮食情况,明确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为制定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饮食干预方案提供依据。2.通过查阅、整理2009年至2018年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痰浊内阻证的文献经验方及治疗脂肪肝痰浊内阻证书籍中的药膳方,再同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获得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组合,经导师经验判定,制定出NAFLD痰浊内阻证饮食干预方案。3.选取60例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东方医院消化科门诊符合NAFLD痰浊内阻证纳入标准的患者,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干预组在健康宣教基础上,予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饮食干预方案进行治疗。干预周期均为3个月。研究结束后观测两组病例中医证候积分、受控衰减参数(CAP)、血脂[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糖(GLu)及尿酸(UA)的变化,以综合评价饮食干预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饮食习惯统计分析: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进食快占所有饮食习惯的10.1%,并且超过57%的痰浊内阻证患者都有进食快的饮食习惯,此外,痰浊内阻证患者的饮食偏好以肉类(7.4%)和甜食(7.1%)为主。2.制定NAFLD痰浊内阻证饮食干预方案,组成为:生山楂10g,荷叶10g,陈皮10g,泽泻 15g。3.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患者右胁部不适或胀闷、周身困重、大便黏滞等症状有改善,两组症状积分均有改善,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饮食干预方案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受控衰减参数统计分析:饮食干预方案干预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CAP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生化指标统计分析:除血糖指标外,两组治疗后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DL有一定的升高,但组间比较TG、TC、HDL、LDL、ALT、AST、GGT、Glu、UA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肉食、甜食是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主要饮食偏好,并且进食速度快可能与NAFLD痰浊内阻证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应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膳食结构的科普与教育。2.饮食干预方案可显著改善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肝脏脂肪变的程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