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渗滤液是产生于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的高浓度废水,污染物的种类十分繁多,水质水量波动大。若不经过妥善的处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危害严重。当前对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成本高,运行复杂,因此亟待寻求一种简单高效的处理方法。冻融法是一种操作简单、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浓缩分离方法。近年来逐渐发展到废水处理领域,但有关冻融处理垃圾渗滤液却鲜见报道。本课题通过冻融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以电导率和CODCr为指标,首先研究冷冻温度、稀释倍数及种冰量对冷冻阶段污染物变化规律的影响;接着探讨冻融法的另一个阶段—融化过程中电导率和CODCr的变化规律及冰块尺寸对此过程的影响,并对冷冻和融化两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麦毒性实验综合评价冻融出水水质。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6℃、-13℃、-20℃、-26℃四组冷冻温度下渗滤液电导率和CODCr的变化规律的比较,发现-13℃是垃圾渗滤液的最佳冷冻温度,因此后续的冷冻实验均在此温度下进行;对渗滤液原水及稀释2倍、4倍、8倍水样冷冻规律进行对比,提示稀释倍数对冷冻阶段电导率和CODCr的变化规律无明显影响;对不同种冰量的冷冻过程的研究,表明在冷冻过程中已产生的冰晶不分离出来更有利于后续产生纯度高的冰晶;2.通过对渗滤液原水-13℃完全冷冻后融化过程中规律的研究,发现融化过程中电导率和CODCr均呈指数形式下降,且融出水CODCr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的部分体积比为15%,对污染物的分配效果较好;将-13℃完全冷冻的渗滤液冰块切割成三种不同的尺寸,发现冰块的融化速度与尺寸有较大的相关性,表现为比表面积大,融化速度快,同时融化全过程中不切割冰块电导率和CODCr的分配效果最好。3.通过对-6℃、-13℃、-20℃、-26℃四组温度时冷冻和融化过程电导率和CODCr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温度时融化阶段电导率和CODCr均以指数形式下降,并且对污染物的分配效果明显好于冷冻阶段;4.冻融处理垃圾渗滤液出水对大麦的毒效应实验表明:随着融化出水电导率和CODCr的下降,其对大麦种子萌发率和幼苗芽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减弱;最后一组低浓度出水促进大麦幼苗的生长,而且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其促进作用也逐渐减弱。综合表明,冻融法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水处理方法,对垃圾渗滤液的减量化处理有良好的效果,而且融化阶段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冷冻阶段,同时冻融处理后能显著降低渗滤液污染效应,作为一种减量处理方法在渗滤液预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