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8年6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同一组医师收治的原发性直肠癌,并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和保留组,均为60例,不保留组在进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中,对左结肠动脉不予保留,保留组则进行保留左结肠动脉,通过比较两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病理指标、术后随访结果对比、术后恢复指标对比、胃肠功能指标,结果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来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作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保留组与不保留组,分别在性别、年龄、BMI、大体类型、TNM分期等应用SPSS25.0进行组间差异分析,P大于0.05,认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保留左结肠动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43.22±15.63)min、(70.86±7.59)ml,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44.90±14.87)min、(73.10±6.65)ml,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保留左结肠动脉术后发生3例吻合口瘘,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术后未出现吻合口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均无需游离结肠脾曲及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不保留组有5例由于乙状结肠及远端结肠缺血、肠管紫绀进行近端缺血肠管切除后,而出现吻合口张力过高的现象,为预防吻合口愈合不良而游离结肠脾曲,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6例因怀疑吻合口血运障碍,为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进而加做末端回肠造瘘术,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几率、肿瘤TNM分期等术后病理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随访36个月发现,保留组患者局部复发2例(3.33%),远处转移5例(8.33%),不保留组患者局部复发2例(3.33%),远处转移3例(5.00%),虽不保留组远处转移率略低于保留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保留组患者的尿潴留、性功能障碍以及排便次数等术后恢复率96.67%,明显优于不保留组80.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保留组患者的胃肠减压引流量、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初次自主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等胃肠功能指标分别为(621.23±33.94)ml/d、(14.30±3.93)h、(2.23±0.57)d、(2.17±0.90)d,明显优于不保留组(543.91±32.44)ml/d、(22.51±3.62)h、(3.55±0.90)d、(3.33±1.26)d,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过程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以有效保证吻合口的血供有利于吻合口愈合,并减少其他手术并发症的产生,同时对患者胃肠功能情况有极大的改善价值。在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后,发现极少有其他不良症状发生,总体来说,对于患者来说这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为日后医学手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