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31镁合金丝材热拉拔工艺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enw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丝材轻质、高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在电子产品、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拉拔是镁合金丝材成形较为理想的工艺,但镁合金室温下塑性较差,拉拔易产生裂纹,并且冷拉拔退火频繁,效率极低。本课题针对镁合金丝材冷拉拔的技术难点,提出了降温热拉拔工艺,实现了镁合金大变形量(单道次变形量30%,两次退火之间的累积变形量可达60%以上)的塑性变形,减少了退火次数,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热拉拔工艺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道次变形量、拉拔温度和冷却条件)对AZ31镁合金丝材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不同退火次数的连续热拉拔工艺方案进行对比,给出了较优方案。研究发现,进行单道次热拉拔时,道次变形量越大,丝材中动态再结晶组织越多,但即使30%的变形量下,动态再结晶组织仍少于形变组织,形变组织约占整体的一半以上;随着变形量的逐渐增大,丝材中的织构类型逐渐由初始的{0001}<0211>//拉拔方向的再结晶织构转变为{0001}<0110>//拉拔方向的形变织构,并且织构强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强;丝材的强度和硬度随着单道次变形量的增大而逐渐提高,但延伸率随之降低,单道次变形量在20%-25%之间时丝材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变形温度和冷却条件对丝材的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拉拔后丝材组织中的再结晶组织分数随着拉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由于水冷条件下丝材在出模口急剧冷却,使组织固定下来,所以丝材组织中大部分仍为形变组织,而空冷条件下丝材出模具后会发生继续再结晶,所以最终丝材组织中大部分为再结晶组织,因此水冷条件下丝材可承受的拉拔力更大;水冷条件,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变形时所得AZ31镁合金丝材的织构类型主要为{0001}(<0110>+<0211>)//拉拔方向的混合织构,而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丝材的织构类型逐渐转变为单一方向的{0001}<0110>//拉拔方向的形变织构,并且织构强度逐渐减弱;拉拔后丝材的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并且水冷条件下所得丝材的强度普遍高于空冷条件所得丝材。根据对单道次热拉拔工艺参数的研究,制定出两种多道次连续热拉拔工艺方案,将初始AZ31镁合金挤压棒料从Φ9.0mm拉拔至Φ1.9mm。其中拉拔温度选取400℃-210℃,单道次变形量均在20%以上,两次退火之间的平均累积变形量分别为40.4%,57.3%。通过对比发现三个道次一退火的连续热拉拔工艺最终所得丝材的综合力学性能更高,变形后的丝材屈服强度从初始挤压棒料的157.3MPa提高至306.5-382.8MPa,抗拉强度从255.2MPa提高至349.8-417.1MPa,并且可以减少中间退火次数,是一种可以推广的小直径AZ31镁合金丝材拉拔工艺。
其他文献
整体叶轮是极具代表性的叶轮类零件之。其包含复杂曲面,形状特征明显,加工涉及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多个学科,其建模方式、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对其加工质量和使用性能有很大
微波对物质的作用机理及微波合成反应技术是目前微波化学研究的重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微波化学的发展历史,讨论了微波对反应体系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研究了微波合成反应技术的
我国民宿产业发展才刚刚开始。民宿在整体环境上强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硬件环境,政策环境的营造。民宿产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可以实现由“美好资源”向“美好
业财融合是我国目前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推行业财融合的培养模式,可以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同时可以使得课程教学侧重点得到明确的方向。因此,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财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型化工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在探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在这种形势下,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
目的研究分析细菌性结膜炎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对100例细菌性结膜炎患者进行了分析,对照组50例使用诺氟沙星滴眼液进行治疗,观察
风电机组运行环境一般较为恶略,长时间运行可能导致设备产生故障。风电机组主传动链上任何一个关键零部件失效都会导致传动系统瘫痪,进而影响风电机组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可估
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为遭逢居丧的意思。而狭义的“丁忧”实际上就是指古代官员的父
就目前而言,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直接限制,写作语言在搭配环节缺乏条理性、新闻事实在表述环节缺乏逻辑性、以新闻事实为依据所获得的结论缺乏逻辑性与合理性等问题始终存在,
2011年发生在我国温州的“7.23,,特大高速列车铁追尾事故暴露出我国高速列车避撞预警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既有的轨道信号系统在极端条件下并不能完全保证列车行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