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感染弓形虫诱导的小鼠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中IgA抗体含量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kekej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研究BALB/c小鼠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后血清及肠液IgA抗体分泌的动态变化及肠道黏膜组织诱导部位与效应部位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弓形虫经口感染后肠道黏膜部位的黏膜免疫应答机制。 材料方法 将6~8周龄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灌胃接种RH株弓形虫速殖子5×10~4个/只,对照组给予等剂量PBS。于灌胃后第2、4、6、8、10、13、16、19、22、25天分别处死小鼠,摘眼球采血分离血清,收集肠道冲洗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肠液IgA含量;分离Peyer’s Patches(PP结)、肠系膜淋巴结(MLN)、小肠黏膜上皮制备淋巴细胞悬液并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4~+、CD8~+T细胞亚群;称取胸腺及脾脏重量,计数PP结数目。 结果讨论 IgA分泌的动态变化:血清IgA抗体持续较低水平,随实验持续时间增加,感染组小鼠血清IgA水平从第8天起逐渐增高,第10天抗体水平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但仍高于初始水平,第22天后又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清IgA水平在第10、25天升高明显(P<0.01)。肠液IgA含量明显高于血清,感染组小鼠肠道冲洗液中的IgA抗体于第4、6天逐渐升高,第8天降至升高前水平,之后又逐渐恢复增高趋势,在第13天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保持在一定水平。经方差分析,第4、6、8、13天感染组IgA抗体含量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T细胞亚群变化:感染组PP结CD4+T细胞水平随感染天数增加呈现升高趋势,在第8天达到峰值,其后又呈下降趋势。感染组CD4+T细胞水平在第6、8、10天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CDS+T细胞水平虽有增高趋势,但不如CD旷T细胞增高明显,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cD4+/c DS+比值第6天起增高(P<0.05),第8天达最大(p<0.01),第10天稍有回落(I,<0.05)。肠系膜汗仁巴结中T细胞亚群虽有较弱增高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效应部位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cD4+、cDS+T细胞水平在第6、8、10天均呈现逐渐增高态势,其中eDS+T细JJ包增高显著(P<0.01);eD4+/CDS+比值在第6、s、10天呈现减低趋势,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感染组小鼠在第8、10天有异常表现及肉眼可见的内脏病理改变。两组小鼠胸腺重量在第8、10天减轻,但无显著差异;感染组脾脏重量在第8、10、13天增加,第8天时最大,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小肠PP结数目未见明显变化,对照组平均为8.46个,感染组为8.68个,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BAIJB/c小鼠经[:1感染弓形虫后,可有效诱发肠道勃膜的免疫应答,产生高水平的IgA抗体,发挥局部抗虫作用,IgA抗体产生变化规律与虫株毒力及小鼠免疫反应特性等因素有关。 细胞免疫对于抗弓形虫感染免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CD旷T细胞及CDS+T细胞在不同勒膜部位的免疫调节中分别起着十分重要的作川。诱导部位PP结CD4“r红日胞明显增高,诱导对一弓形虫抗原的处理提呈作用;对弓形虫进行破坏主要依赖效应部位的杀伤性T细胞作用,IEIJ被活化后增强了其杀伤能力,CDS+T细胞亚群增殖明显,在清除虫体的过程,!”起主导作J!1。
其他文献
检测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基因突变或基因多态性,探讨该区域的基因变异与散发性大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1247A→G多态性不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是一种存于中国人群中的常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中IL-18含量,以探讨IL-18与AP的关系;通过对IL-18,AMY,LPS含量的联合检测,并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其变化规律以及在AP的早期诊断、病变严重程度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最重要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s),能摄取、加工处理及递呈抗原,并能启动和调节天然免疫应答及
目的:本研究拟从人肾细胞癌组织中克隆全长配对盒基因(paired box,Pax2),构建hPax2高效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转染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ncer,R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