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T/Hinode观测的太阳色球针状物和喷流结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tiedaoxue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针状物是日面边缘上快速演化的喷流状结构,它可以从色球底部一直延伸到日冕,是色球层最普遍的观测现象之一。最新观测表明,针状物可分为TypeⅠ和TypeⅡ两类。TypeⅠ针状物的寿命大约几分钟到15分钟,平均长度大约6500-9500公里,直径大约几百公里到2000公里。TypeⅠ针状物常以25km/s的速度向上运动,到达最大高度后,沿原路径或另一个不同的路径落回光球表面。TypeⅡ针状物比TypeⅠ针状物演化更快,其形成更迅速(<10s),上升速度更快(50-150km/s),寿命更短(90-150s),直径更小(约200km)。TypeⅡ针状物可以迅速加热到过渡区温度甚至日冕温度。针状物携带的物质通量是太阳风中物质通量的100倍,又因其是开放性的喷流结构,所以常被认为对色球和日冕的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有重要意义。除针状物之外,色球层还有一类足点呈倒‘Y’(型)的喷流结构,因其足点形状像海葵而得名色球海葵状喷流。据已有研究结果,这种喷流结构的长度约1000-5000km,宽度约100-400km,寿命约100-500s,运动速度约5-20km/s。   本文利用SOT望远镜在Ca(Ⅱ)H波段观测的高时空分辨率色球成像数据,对观测到的针状物和喷流结构进行了个例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1)在对冕洞区针状物的研究中,发现有时存在多针状物的相干性运动。在所研究的实例中,两个针状物互相绕着做周期性的旋转,就如一个解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持续两个周期,大约5分钟的时间。在这个解旋过程中并伴随有磁螺度的传输,其向上传输的速度近似为色球的阿尔芬速度(大约130km/s)。我们将两个针状物视为两个磁通量管,估算了这个事件中的磁螺度的输运率和磁螺度的积累,发现磁螺度的输运率的量级为1037Mm2/hour,比活动区观测到的输运率小约3个量级。整个事件中,磁螺度的积累大约为1035Mm2的量级。由于本文研究的磁螺度输运发生在冕洞区的两个针状物之间,研究的区域面积很小,并且冕洞内磁场强度相比活动区低的多,所以磁螺度输运率比活动区小3个量级是可以理解的。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认识极区开放场的磁螺度经过色球向日冕和行星际空间的输运过程,加深对色球动力学的了解。   (2)研究了一例位于活动区边缘的长寿命的可能由磁重联激发的倒‘Y’型喷流结构,其寿命大约一个小时,喷发过程具有明显的间歇性。从光变曲线来看有两个明显周期,分别为约50-60s和约400-600s。喷流结构的根部以约0.4km/s的速度沿Y轴正方向运动。根部的这种运动表明磁重联可能是发生在运动的闭合磁环和周围较大尺度磁环之间。根部以上区域连续有多条细丝状的喷流沿‘Y’轴负方向运动,运动速度大约11-21km/s。喷流结构携带明显的横向波动,波动周期范围约为61-104s,平均周期约88s,最大波幅可达0.26角秒,波长范围为4-14Mm,速度幅度范围为4-14.4km/s。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利用最近发射的THEMIS卫星数据,重点结合弓激波附近的离子速度分布函数,采用个例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就几次不同条件下的准垂直弓激波穿越事件,分别对准垂直弓激波
PM2.5是气溶胶的重要组成,对全球气候、大气环境都有重大影响,也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诱因,已成为大气污染物中重点监测对象。而星载多角度多光谱偏振探测技术是被动遥感气溶胶综合参数的先进手段之一。大气颗粒物监测仪由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和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组成,可以直接遥感近地面PM2.5浓度,是国际上综合探测能力最强的偏振遥感器之一。在轨定标是确保在轨运行时遥感器数据精度的重要手段,对气溶胶综合参数的定量
在高能核碰撞中过程中,比如LHC上铅与铅的碰撞,碰撞的中心就会形成一团能量极高和密度极大的物质,在这团物质中胶子和夸克解除紧闭而变得渐近自由,这种新形态的物质便是夸克胶子
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简单说明了磁性的起源,磁性的分类,以及一些基本的磁性概念的推导。此外本文主要研究Salophen分子中中心原子替换成重过渡金属原子以及重过渡金属原子的
曾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一对新婚夫妇结婚不久,妻子的一篇论文获奖,丈夫为了对妻子表示祝贺,亲自下厨烧了几个拿手的好菜。过了一段时间,那种喜悦之情在妻子的心中渐渐变淡了。一天,妻子走进家门,就见桌上摆满了她平时最爱吃的菜肴。妻子有些奇怪,忙问丈夫今天是什么日子。丈夫微笑着说:“今天是你论文获奖—个月的纪念日!”  妻子一听笑得差点趴下:“你这是怎么了,那么一点事你还没完没了,—月、二月、三月、
首先通过分析雨衰减的一些实验结果,讨论能用于中国各气候带的雨滴谱.在微波和毫米波低端,预测了地—空路径上、下行链路雨衰减的比率,并与美国波士顿和日本Kashima地区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