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效果之间的关系。银行的治理效果包括信息透明度,风险控制,绩效以及发展模式四个方面。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基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和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自过去二十年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实践证明,有效的公司治理是获得和维持公众对银行体系信任和信心的基础,这是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不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会导致银行破产,进而会对金融体系造成潜在影响,并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造成巨大的公共成本和严重后果。银行业对于金融稳定的重要性,以及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赋予了银行公司治理新的内涵,并因此对银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包括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还包括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和稳健。总结近二十年世界各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学术界一般认为,银行治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模式,需要结合各国的实际国情和历史文化而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模式问题,而是效果问题。不管怎样的治理模式,都需要达到一定的目标,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才能真正有利于维护银行业的稳健发展。治理模式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治理的效果是有好坏之别的。基于银行对于整体经济的重要性,银行的公司治理所需要达到的效果,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增加信息透明度。二是控制银行风险。三是加强银行竞争力,提升绩效。四是合理多元的发展模式。 本文借鉴了理论界的许多成果和观点,采取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是对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进行回顾,并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就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透明度,风险,业绩,增长模式各方面的关系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行业监管和市场竞争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需要互相补充,互为加强。从实证分析中我们看到,治理结构,监管强度和市场竞争都可以有效影响银行治理的效果。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会削弱治理效果。因此我们的建议首先是,改善银行公司治理不能与行业环境隔离开来的,应该建立在有活力的行业环境基础上,其中既包括提高行业监管的有效性,加强银行业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的监管,同时也包括逐渐在银行业更多地引入市场竞争,重视行业竞争对于公司治理的正面促进作用。具体到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我们的建议一是建设合理平衡的股权结构,股权不宜过于分散,也不宜过于集中,保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一致性。二是重视董事会的作用,特别是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适当增加独立董事的人数,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改革中并没有现成的治理模式可以照搬,唯有博采众长,并在追求和加强公司治理效果的实践过程中日益完善。通过积累改革过程中的经验,逐步建立起适当的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职能,推动适度的市场竞争,完善监管机制,更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会逐步形成。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涉及市场,组织,行为等许多问题。本文借鉴了理论界的许多成果和观点,采取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第一,本文立足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践,对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以公司治理效果评价为基准的理论框架。从风险控制,透明度,经营绩效和增长模式四个方面,对银行公司治理的积极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以此来充实和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第三,从多方面,多维度地阐述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改革所处的状态以及改善公司治理效果的系统性方法,为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改革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