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生存启示——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哲学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y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中国的底层民众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无权无势的身份地位、有限的抗争能力以及匮乏的经济状况造成了底层民众恶劣的生存困境。乡土中国底层民众所处的艰难的生存困境以及基于此形成的宿命认知,决定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只能进行“柔弱”抵抗。纵使生活再艰难,乡土中国的底层民众在面对苦难的冲击时,并没有变得“麻木”,也没有失掉自己的“痛感神经”,而是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承受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应对。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所压倒,而是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坚韧地活着,并且活得有尊严、有光彩,形成了他们自己乐观、幽默、积极主动承担苦难的生存哲学。乡土中国底层民众的乐观、坚韧、积极主动承担苦难的生存哲学之于个体、之于民族都有积极的意义。余华《活着》中的福贵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就是乡土中国底层民众的代表,他们都遭遇了无尽的苦难,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淹没在苦难中,而是靠自己微弱的力量进行着柔弱的抵抗。本文从余华笔下的底层民众的生存哲学看乡土中国的生存启示,以一种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底层民众的生存方式,发掘底层民众活着背后的精神支撑,从而揭示出乡土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哲学。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研究。通过“底层”“苦难”“宿命”三个关键词对生存困境进行阐释,同时还从欲望困境、自然灾害、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分析了底层民众生存困境的形成。面对苦难和生死,普通民众势单力薄,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唯有选择忍耐,选择默默地承受一切。第二部分探究底层民众“柔弱”地“活着”的姿态,包括底层民众的宿命认知及其在此基础上的行为选择。底层民众在困苦的生存状态下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着他们自己抵抗苦难的方式,即从自身汲取力量,以一种柔弱的方式来抵抗苦难。以福贵和许三观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在苦难中始终坚守着自己善良的人格,朴实的本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第三部分探究“柔弱”的价值追求,包括底层民众的价值追求和极致环境下形成的生存哲学。底层民众在极致的环境下形成了坚韧、乐观的生存哲学,这种生存哲学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以福贵、许三观为代表的底层民众的活着并不是麻木不仁,他们卑微柔弱的行为下其实有着自己生活的追求,有着自己的理想信念。
其他文献
主体与审美形态的交互关系是这里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先验论、本质论长期困扰着美学研究,这使得美学研究常常脱离现实的审美活动。审美在根本上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一个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