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电针疗法为干预方式,以结肠超微结构和GAL(甘丙肽)含量的变化为检测指标,通过选用不同单穴的方法对功能性便秘模型大鼠进行治疗的实验研究,探讨不同单穴对功能性便秘模型大鼠结肠超微结构和GAL含量的影响,以及针刺干预对改善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希望为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 方法:本实验选用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上巨虚组、曲池组、天枢组、大肠俞组。空白组始终保持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处理和治疗,其余各组大鼠采用0℃0.9%NaCL溶液进行灌胃造模,3ml/只,1次/日,共持续14天,之后再常规饲养14天造模结束,考虑到生物的节律性,遂于每日同一时间进行动物束缚应激。针灸治疗选用华佗牌0.30×25mm规格的毫针,电针仪型号为华佗牌SDZⅡ,波形选疏密波,频率为疏波3zH、密波15Hz,电流强度为1.5mA,具体以大鼠肢体轻微抖动为度,留针20分钟,1次/天,10次/一个疗程。在4个单穴治疗组电针治疗结束后,采用断头法处死各组大鼠,截取不同段结肠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GAL检测、电镜观察等样品的制备,其中电镜标本制作委托第四军医大学透射电镜室完成,透射电镜型号:PHIL195 TECNAI10。 结果:电镜观察各组大鼠结肠超微结构的结果显示空白组可见丰富的微绒毛,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线粒体,还可见核糖体,内质网及分泌颗粒;便秘模型组结肠黏膜上皮表面微绒毛变短,减少,扭曲,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内容物丢失,杯状细胞排列紊乱,分泌颗粒稀少,呈排空状态,结肠上皮连接被破坏;上巨虚干预组可见结肠黏膜上皮微绒毛基本完整,杯状细胞数量排列较整齐且数量明显增加,细胞内粘液颗粒较丰富,成熟;大肠俞组、曲池组以及天枢组虽然细胞器减少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结肠粘膜上皮表面微绒毛仍然缺失,变短,减少,结肠上皮连接仍然未被修复。对各组大鼠结肠中GAL含量的检测结果示模型组较空白组GAL含量明显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4个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仅上巨虚组可使结肠中GAL含量明显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曲池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天枢组、大肠俞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结构研究说明针刺对功能性便秘的干预机制是通过影响杯状细胞、胞内囊泡以及线粒体,微绒毛等细胞器形态的改变起作用的;电针上巨虚对其结肠粘膜损伤的恢复明显,其它单穴效果稍差。GAL含量的检测结果说明冰生理盐水灌胃可使大鼠结肠中的GAL含量升高;电针干预可使大鼠结肠中GAL含量有所降低,但不能恢复正常水平,电针上巨虚可使大鼠组织中GAL含量降低并接近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