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场地建设是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体育强国国家战略以及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物质保障与实施载体。实现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步,也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核心环节。不置可否,体育场地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是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速度。“十三五”期间,全国各个省市、街道以及乡镇的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纷纷兴建,要求总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时也给出2020年的体育场地建设战略规划,仅人均体育场地应达到1.8m~2。多年以来,国家陆续实施并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等等促进农村体育场地建设,缩小城乡体育场地配置差距的强有力的战略举措。但是,囿于经济发展度的不均衡、地方政府重视度不同、相关部门落实力不同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同,导致体育场地资源配置仍滞留些许问题,与日俱增的广大民众体育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体育场地设施、组织体系、健身指导、体质监测等方面。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性管理缺位与体制缺位性管理并存导致的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不足;绩效评价与监督管理缺失导致的绩效水平偏低。因此,各级政府加大体育场地建设投入的同时,做好体育场地资源的均衡性分析,进而结合均衡性给以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强调的是,体育场地资源的均衡性研究成为各级政府与学术界的重要议题。目前,体育场地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场地政策研究、体育场地投入研究、体育场地现状及空间布局研究、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研究、体育场馆运用绩效研究。区域体育场地是我国省域乃至全国体育场地的基本“细胞”,其均衡性配置不仅决定全国体育场地资源的均衡性配置程度,还关系到广大民众体育锻炼的切身利益,是民生体育的具体体现。同时,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区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存在着非均衡性,进而导致其均衡性配置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和非公平性。辽宁省曾经在2013年承办过第十二届运动会,当时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抓住举办大型赛事的机遇,要求全省14个城市均承办比赛任务,使全运会场馆实现全省布局。“十二运”过后,辽宁省体育场地的功能性已大幅度提升。鉴于此,本文拟采用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中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体育场地数据,借鉴统计学和经济学中的基尼系数,按人口、GDP分布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常住人口数量、GDP、财政拨款、体育彩票公益金、单位自筹、社会资金、体育场地从业人员、场地数量、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场地面积、不开放场地所占比例、部分开放比例、全天开放比例等14项数据指标的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极化程度(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经济分布的辽宁省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均衡性优于人口分布的均衡性。(2)辽宁省体育场地的体育彩票公益金配置处于不均衡状态,铁岭市、抚顺市和沈阳市高于其他地级市;体育场地从业人员、场地数量、场地面积、不开放场地所占比例以及全天开放比例的配置处于绝对均衡状态,但城乡之间颇具显著差异性。其中,从业人员、场地数量的配置注重“量”而忽视“质”,场地面积、用地面积的配置是地数量级的绝对均衡状态,不开放场地所占比例、全天开放比例的配置则处于低效益的绝对均衡状态。(3)从人口分布的体育场地资源配置角度来看,财政拨款、用地面积的配置比较均衡,单位自筹、社会资金、建筑面积的配置相对合理,但部分开放比例的配置处于不均衡状态;从经济分布的体育场地资源配置角度来看,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资金、建筑面积、用地面积的配置绝对均衡,部分开放比例的配置相对合理。建议:(1)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重塑各级政府职能,发挥各级政府配置体育场地资源的主导作用;(2)最大限度整合利益诉求,完善体育场地资源均衡配置政策措施,实现体育场地资源均衡配置制度;(3)准许市场介入,汇聚社会力量,多方筹措体育场地资源均衡配置资金;(4)转变配置理念,树立均衡配置意识,及时调整配置结构,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效率;(5)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引入绩效评价机制,保障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