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向上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纳税信用作为信用在税收领域的具体分支,对其进行等级评定并形成体系,既符合税收征管方式改革的要求,也有助于在全社会培养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良好纳税氛围。由2003年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试行到2014年发布具体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再到2016年由税务部门牵头联合多部门对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实施联合激励措施,直至2019年纳税信用修复机制的建立,我国不断推进税收领域诚信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企业经营绩效不断提升,纳税信用评级制度对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的推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通过研究纳税信用评级制度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不仅能够评判评级制度的实际效果,而且可以从纳税信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完善健全纳税信用体系与纳税信用评级制度的合理建议。本文首先界定纳税信用及体系、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企业绩效等相关概念。在进行纳税信用现状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纳税信用相关政策公告的梳理整合,明确我国纳税体系的建设进程,并进一步从评级方式、税收待遇差异及数量变化三个层面分析我国纳税信用管理现状,发现现存问题,从涉税企业、纳税信用评级制度和纳税信用体系三个角度切入,问题导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的预期优化改革。其次,对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博弈论与预期效用理论的综合分析表明,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融资和企业声誉两条途径出发,分析信贷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如何成为纳税信用评级与企业绩效的纽带,把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及企业年龄设置为控制变量,以避免其他影响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PSM-DID的方法来实证探究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采用2009年至2019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及纳税信用的评级结果。为避免企业个体和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施效应估计。实证显示,上市公司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与企业的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即纳税信用评级促进企业的绩效提升。运用异质性检验,证明企业的规模越小、利润率越低时,企业绩效受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的影响越大;即使发展实力相对不强的企业,也能够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的指导下有所发展。借助中介效应模型,证明融资约束在纳税信用评级披露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通过稳健性检验同样验证了这一结果。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纳税信用评级能够促进企业的绩效提升,并且纳税信用修复机制、披露制度、反馈监督机制和分类管理制度以及联合激励惩戒制度对企业绩效有直接影响,所以必须要完善健全纳税信用披露制度、修复机制、反馈监督机制和分类管理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信用激励和联合惩戒的措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和纳税信用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