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葛浩文的《檀香刑》英译本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他的译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其英文版由葛浩文翻译完成,于2013年出版,目前学界对该英译本的研究十分有限。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方法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和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葛浩文翻译的《檀香刑》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的原理,提出的一种新兴本土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以“译者为中心”,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本文试图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依据,探讨葛浩文在翻译《檀香刑》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阶段和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的对译文的选择阶段。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葛浩文如何适应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成为翻译《檀香刑》的最佳人选。二是译者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对原文进行选择转换,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研究发现,在译前阶段,由于译者的个人兴趣、双语能力和国家提出的文化战略等因素,使得葛浩文能够被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所选择,成为翻译《檀香刑》的最佳人选。在翻译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翻译环境要素,葛浩文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选择性转换,而这种选择性转换又是从不同的维度展开的。葛浩文的这一成功译作是其对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不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其他文献
传统的翻译研究侧重于以原文和原作者为中心而忽视了译者的地位。自从二十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边缘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译者也渐渐从幕后浮现出来,成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认为认知语言学缺乏文化维度,为了重新唤起人类学家对文化意象的兴趣,他将美国三大传统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文化
当今社会,中国与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及经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来到中国工作、学习、生活和旅游,英语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学位
《金色笔记》是当代著名女性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国内外学者曾一度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该部小说,但随着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
“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目前中国翻译界影响较广的翻译大赛。它的参考译本能反映国内一些翻译动态。该大赛共计22届的英译汉和汉译英参考译文均收录在由《中国翻译》编辑部编
迄今为止,法国领土上首座博物馆已历经300多载风雨。纵观法国博物馆的成长,总体在不断调整中稳健上扬。从依附迈向独立,封闭转为开放,职能逐步扩展,内涵渐渐丰富,法国博物馆取得的
近十几年来,一些语言学家,包括功能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分析词与句子,逐渐将重点转移到语篇分析上来。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韩礼德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