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他的译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其英文版由葛浩文翻译完成,于2013年出版,目前学界对该英译本的研究十分有限。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方法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和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葛浩文翻译的《檀香刑》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的原理,提出的一种新兴本土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以“译者为中心”,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本文试图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依据,探讨葛浩文在翻译《檀香刑》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阶段和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的对译文的选择阶段。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葛浩文如何适应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成为翻译《檀香刑》的最佳人选。二是译者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对原文进行选择转换,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研究发现,在译前阶段,由于译者的个人兴趣、双语能力和国家提出的文化战略等因素,使得葛浩文能够被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所选择,成为翻译《檀香刑》的最佳人选。在翻译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翻译环境要素,葛浩文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选择性转换,而这种选择性转换又是从不同的维度展开的。葛浩文的这一成功译作是其对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不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