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新课改三维目标教学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在以往的中学历史价值观教育中,教师与学者都有各自的关注目标和重点,主要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族观教育、人文主义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历史观教育等方面。但因没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的引领,使得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功能不能得到高效充分的发挥。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其“三个倡导”为中学历史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全局意义上的指导,统一了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聚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于一体,从国家高度界定了全体公民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日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通过历史的丰富性、客观性和规律性,以及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中关于价值观教育的设定,来消除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两极化和知行不一特点带来的不良影响,促使其对待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方面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对于祖国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在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学素材,补充材料丰富人物案例的闪光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渗透在日常的历史学科教学当中。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把握教材开发的广泛性与应用的适度性,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技能素养,并注重教学评价对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反馈作用,更有效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实际的行动中,达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