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货币错配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论证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首先,提出选题背景和研究目标,梳理货币错配文献,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文献及对文献评述。其次,理论分析货币错配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货币错配影响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种传导渠道(如利率、信贷、汇率等)的传导效果。然后,分析我国货币错配和货币政策现状,采用Goldstein&Turner的“实际货币错配总额”指标(AECM)对中国1985年至2009年货币错配做了总体测度和评估;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施四个阶段及货币政策效果。再次,实证分析货币错配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选取货币供给量、年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居民消费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等计量方法,系统地研究货币错配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中国货币错配的存在,造成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利率被动调整,抑制经济增长和推动物价水平上涨。最后,作者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外汇管理、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弱化我国货币错配,降低货币错配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