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巴蜀道教文化地理学考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c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蜀地区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巴蜀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巴蜀地区的道教进行文化地理学研究,具有典型意义,能够推动道教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深入。汉唐时期是巴蜀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丰富的精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概况以及巴蜀的地理特征,主要探讨道教为什么最早在巴蜀地区产生。第二章从相关文献中统计出汉唐巴蜀道士共计160余人,分汉晋南北朝与隋唐两个时期,分别制表考察其籍贯与活动地域的地理分布与演变状况。道士作为道教文化的主体,考察其籍贯与活动地域的地理分布情况是我们研究巴蜀道教文化地理的首要任务。第三章对汉晋民间巴蜀道教的“治”与洞室、东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巴蜀神仙道教宫观与石刻造像等道教文化景观进行了列表统计,对其特色与源流做了初步的探讨,对其地理分布与演变状况进行了大致的勾勒。汉唐时期,巴蜀道教的发展与传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化景观,它们的建造特色与地理分布情况也是我们了解巴蜀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第四章对汉唐时期巴蜀道教几个道派的发展传播情况做了初步的概述与探讨。巴蜀道教在汉唐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道派,它们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了巴蜀道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同道派在巴蜀地区共同传播发展,形成了巴蜀道教文化传播的主要特色。第五章在第二、三、四章对道教各文化要素传播情况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勾勒出汉唐历史时期巴蜀道教文化的传播区域及其重心的历史变迁,并对影响巴蜀道教文化传播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一、汉晋民间道教的传播区域主要在巴蜀北部地区。传播路线是从成都平原出发沿着金牛道向东向北传播,先传到巴郡,然后再北上传到汉中地区。其重心经历了由成都平原向汉中地区的转移过程。二、巴蜀神仙道教属于外来文化,主要从江南与北方传入。传播路线有两条,一是沿着金牛道由关陇地区传到成都平原,另一条则是沿着长江从江南地区传入。神仙道教文化的重心一直都在成都平原,到了唐代后期还形成了嘉陵江下游的次重心地区。三、影响道教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有政治、经济、交通等三个方面。另外,佛教的传播与人口的流动也对道教文化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巴蜀道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与探讨对我们更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森林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湿地功能评价、温室气体通量估计和识别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其也是湿地生态学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许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高龄糖尿病肾病患者睡眠质量、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血糖控制的改善作用。方法在该院2018年1—12月实施治疗的高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依照患者护理
利用静力学对带有膨胀节的立式换热器轴向膨胀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分别考虑热膨胀、内压等因素引起轴向伸长和重力导致的轴向变形。通过算例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
目的: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以舌癌、牙龈癌、颊癌等较为常见,然而其发病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免疫因素等。其中免疫因素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
介绍了黑龙江水系航道养护里程及航标配布与维护状况,中俄界河的航标分管的规则。有关航道养护采取的手段与措施。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大众传播方式,要求新闻传播理论作适度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有部分理论假设有待于开阔思路,以创造出适应新媒介的网络传播理论。同时,基于舆论尤其是网
目的:通过对涤痰化瘀贴治疗小儿肺炎(痰热闭肺型)的临床研究,观察涤痰化瘀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患儿随机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在微机电学、化学和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一种由压电微音叉作为测头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本文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目的: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由于肺癌发病隐蔽及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未能引起患者重视和及时就诊,致使病情延误,就诊时往往已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深刻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