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研究旨在阐明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如何在具体的交际中使用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在中介语语用学的理论框架下,针对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之义或语言功能上,特别是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在多大程度或在哪些方式上与本族语者在实施言外行为时存在差异。勿庸置疑,中介语言语行为是探讨二语或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视角。 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具体而言,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如何实施道歉言语行为以及探讨了其语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数据来源于四组研究对象对两类问卷调查的回答。一类问卷调查是包含了八种道歉情景的语篇补全测试(DCT)问卷;另一类问卷调查是评价道歉情景中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力以及冒犯的严重程度。通过方差分析探讨了两组语言水平不同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与美国本族语者以及汉语本族语者在道歉策略选择上体现出的语用差异。通过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探讨了道歉策略的选择与道歉情景的评估是否相关。 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四组研究对象在道歉策略的选择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倾向于使用“明晰地表达道歉(IFID)”策略,这表明IFID策略更具普遍性而其它策略则取决于具体的情景。不同之处在于,与美国本族语者相比,更多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个别情景中没有实施道歉言语行为以及使用了更少的“解释”和“弥补”策略。两组语言水平不同的学习者也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这表明语言水平并不能决定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在对道歉情景的评价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与美国本族语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发现社会距离、社会权力以及冒犯的严重程度等因素与绝大多数道歉策略的选择之间不存在着相关性。 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行为的具体内容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本文最后分析了可能阻碍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三个因素,即语用迁移、文化差异和语言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四点启示,即教师应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让他们熟悉目的语的语用规则,帮助他们克服语用失误,以及教材中应包括培养语用能力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