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k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全球各地都观测出温度、降水等主要气候特征值发生了变化,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温度增加、降水增多,且极端天气情况频繁发生。在全球气候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对于重要的始作俑者CO2,大家都格外关注,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更是把碳减排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其减排压力可想而知,如果我国顺应这种压力并采取措施制约能源消费,则很有可能影响我国积极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联的深入研究还很缺乏,尤其对各省碳排放情况与经济发展间联系的细致研究则更少。从三次产业角度出发,本论文研究中国CO2排放与三次产业比重、产值之间的关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用以区分CO2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产业政策下的排放规律,并定性分析三次产业比重对单位GDP排放量的影响趋势,用回归分析方法具体阐述了CO2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产值之间的关系。从各省碳排放的角度出发,本论文分别研究各省CO2排放与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判断它们是否分别满足EKC,通过是否符合以及曲线特征,将各省进行分类比较讨论,并推断中国执行碳减排重点应放在哪些省份。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新中国成立后的碳排放数据和三次产业数据,根据聚类分析,将研究年1952-2004年划分为1952-1984年和1985-2004年这两个阶段,显示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CO2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之间不具备始终如一的关系。(2)三次产业中,当第二产业比重越小,而第一、三产业比重越大时,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和CO2排放总量越小。对于减排作用,第一阶段是第一产业比第三产业强;第二阶段则反之。从整体上看,第二阶段的CO2排放量水平远高于第一阶段,但第二阶段各产业单位产值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则比第一阶段小。(3)中国各省的人均CO2排放量与职工平均实际工资之间的关系不符合EKC假说,且没有统一的函数关系,如果按不同的规律模型划分,可分为三类:一次函数(直线上升形)、二次函数(U型)、三次函数(倒N形)。(4)目前,中国及其各省的CO2排放量和人均CO2排放量都处于上升阶段,中国虽然有望在职工平均实际工资继续增加到18808元(1995年的可比价格)以后实现人均CO2排放量发生扭转呈现下降趋势,但这不会自动发生,还需要多方努力达成。(5)从CO2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的增长速率来看,中国实行减排的重点省份应该是山东、河北、江苏、广东、辽宁、内蒙古,尤其是江苏和山东,其它省份则应尽量控制碳排放的增加量。
其他文献
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以山西省档案馆藏民国时期的档案、山西省图书馆藏《民国丛书》以及《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地方志书和部分个人口述
文章阐述了基于经典阅读的全民阅读推广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典阅读的定义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经典阅读书目编制评价体系。
西方财务分析浅论陈伟民,王友前,魏建琴西方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表为资料,分析研究企业所计算出来的经营数据,进而判断企业经营内容的管理活动,因而也叫财务报表分析。本文拟就西方
本文分析了竣工决算的意义、作用以及编制内容及依据,以及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及竣工决算的现状,并重点研究了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中关键环节。
由管枝衣科地茶属植物雪茶 (Thamnoliavermicularis)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0个成分 ,通过波谱分析及与已知品对照等方法 ,最终确定其中的 9个化合物分别为 :Thamnolin(1) ,
以山西省装配式建筑发展为背景,通过结合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施工中的研究与应用,阐述了二维码技术的工艺原理和实施流程,在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堆放、吊装等
在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越来越被视为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探究师范类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为促进师范类高校科学有效地推进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其他类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在对66篇创业教育评价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学生满意度、师资力量、创业支持、创业意向和创业实践为核心内容,包含17
本文首先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定义及相关理论。即:在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涵义定义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和农
人类向往光明,而建筑从根本上说是为满足人生理.心理的需求而建造的,因此,自然光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正是人对自然光需求的物化.如果运用得当,从建筑艺术角度讲,可以使建筑造型展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