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肉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对畜牧业的生产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严重短缺,猪是单胃动物与人存在争粮问题,提高猪饲料利用率有利于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同时,饲料投入也是影响养猪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减少饲料消耗是当前养猪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猪的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以及对高低RFI猪的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共同寻找影响猪饲料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对猪饲料利用率相关的基因的研究,探索提高饲猪料利用效率的方法。目前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三个品种猪的生长性状及饲料利用率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品种的猪FCR(饲料转化率)、RFI(剩余采食量)与FI(采食量)差异显著。杜洛克、长白、大白的FCR分别为2.15±0.11、2.11±0.11、2.09±0.12,RFI分别为5.87±105.14g18.93±123.59g、-46.01±117.01g,F1分别为1.81±0.16Kg;1.85±0.17Kg;1.74±0.17Kg,其中杜洛克的RFI最高,大白的RFI最低。RFI低的猪FI显著低于RFI高的猪,RFI与FI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FI低的猪其背膘(BF=9.92±1.40mm)比RFI高的猪(BF=9.06±1.42mm)要薄,且差异显著(p<0.01),AMBW在高低不同RFI的猪中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杜洛克为23.17±1.63Kg,大白为23.00±1.42Kg),但是RFI低的猪具有需要更少维持代谢能量的趋势。2、为了探索猪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本实验构建了一个纯种大白猪群体,测试了236头猪包括入试体重(IBW=40.76±3.95Kg)、结束体重(FBW=90.98±4.37Kg)、日采食量(AFI=2.07±0.35Kg)在内的所有生长性状,实验结束后,又对每头猪进行了宰杀和样本收集以及肉质等性状的测定,并对ADG、AMBW、RFI、FCR进行了计算,其值分别为0.81±0.15Kg、22.03±1.55Kg、0±210g和2.57±0.32。3、通过对RFI极端个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分析,发现影响猪饲料利用率的主要因素是FI,结合文献资料查阅,初步推断造成FI差异的因素涉及下丘脑的采食因子、生长以及能量代谢方面的相关基因。4、通过对大白猪群体高低RFI不同个体做RNA-seq和miRNA-seq,分别得到了一些差异表达的mRNA与miRNAs。在Q-PCR验证差异成功的miRNAs中,挑选了与生长相关的miR-29c作为候选基因,并对其进行了靶基因验证,确定了可能与之互作的三个基因:ARRDC3、CYCS、ZFP36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