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其研究方法已由传统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发展到现代的色谱、质谱分析,主要对体外的某一个或几个指标性成分定量,而指标性成分不等于有效成分,难以有效地控制中药的质量。因此本文以临床治疗脑梗死有确切疗效的苦碟子注射液为载体,在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和体内代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多成分体内代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和基于多成分效应室药物浓度的药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多成分PK-PD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建立基于中药指纹图谱、化学物质基础、多成分定量和PK-PD多元信息融合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1.化学物质基础:应用LC-ESI-MSn,通过推断化学成分可能的裂解途径,对主要特征峰进行了归属,快速鉴定了苦碟子药材及其注射液中核苷、有机酸、黄酮和倍半萜内酯四大类共33种成分,其中鸟苷、1-咖啡酰奎宁酸、3-咖啡酰奎宁酸、4-咖啡酰奎宁酸、3-肉桂酰奎宁酸、3-阿魏酰奎宁酸、5-肉桂酰奎宁酸、4-阿魏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与3,5-二咖啡酰奎宁酸10种成分在苦碟子中为首次发现。2.体内代谢:(1)釆用UPLC-MS/MS的全扫描、MRM扫描和中性丢失等扫描方式鉴定苦碟子注射液大鼠血浆样品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在大鼠血浆中初步鉴定了25种原型成分和4种II相代谢产物(分别为单咖啡酰基奎宁酸的甲基化产物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硫酸结合物)。(2)建立了大鼠血浆中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的UPLC-MS/MS分析方法,并有效地应用于不同剂量组及联合给予血栓通组苦碟子注射液中8个酚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鼠在分别给予高、低剂量苦碟子注射液后,酚类成分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差异显著,其AUC、CLz及Cmax等药代动力学参数(me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给予血栓通对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产生了影响,其AUC、CLz及Cmax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P<0.05)。(3)应用UPLC-MS/MS技术考察了苦碟子注射液中酚类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建立并验证了组织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浓度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将此方法用于苦碟子注射液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大鼠10个组织的动态分布。15min时,组织中药物浓度胃>脾>肝>小肠>肌肉>心>肺>胃>小脑>大脑;30min时,组织中药物浓度胃>肝>脾>小肠>肌肉>大脑>肺>心>胃>小脑;60min时,组织中药物浓度胃>小肠>肝>大脑>脾>心>肺>肌肉>胃;120min时,组织中药物浓度胃>小肠>肝>大脑>脾>肌肉>肺>胃>心。(4)采用线性回归算法探讨苦碟子注射液多成分体内暴露的药物浓度与某一成分浓度变化速率的关系:在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联合给予血栓通组中分别建立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的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24个模型的相关系数R>0.85,该模型反映了酚类成分体内的相互作用。3.基于PK-PD模型的质量控制:(1)引入假想效应室,对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与抗氧化的药效动力学进行了"软连接"的尝试,建立了基于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效应室药物浓度的药效动力学模型模型,初步证实了苦碟子注射液中酚类成分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绿原酸及4,5-DiCQA在大鼠体内与药物效应(SOD活力)有关,为增加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标准中药效成分的含量限定提供了依据。(2)建立了共有峰归属(含上述三种成分)明确的苦碟子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来源的苦碟子注射液的质量进行了评价。(3)釆用UPLC-MS/MS技术建立了苦碟子注射液中10种酚类(含上述三种活性成分)成分的快速测定方法,在9min内完成了分析,且实现了单咖啡酰奎宁酸(CQA)与二咖啡酰奎宁酸(DiCQA)各三个同分异构体的基线分离。综上,本研究基于中药指纹图谱-化学物质基础-多成分定量-多成分PK-PD的创新研究模式筛选和确定了苦碟子注射液与抗氧化效应相关的质控成分,为基于药效物质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