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近代中国留日、留美学生差异及其影响(1900-1929)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713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2年清政府派遣首批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华民族不堪落后沉沦而奋起自强的先声之一,开创了近代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此后,负笈海外者不绝于缕,留学热潮迭起,由此崛起了一支数逾万人的留学群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激荡变革的近代中国,留学生是知识分子中特殊的一群。他们站在时代前沿,既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又亲沐了西方文明的濡染,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先导力量。 在这支留学大军中,留日、留美学生无论是人数还是影响,都远非其他留学群体可比。两个群体特点各异,在学习生活和归国影响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将选取1900-1929年间的中国留日、留美学生进行群体差异比较,并探索分析其相关原因。 首先,比较留日、留美群体的留学生活。主要从留日、留美学生的学业成就(包括专业倾向和学业成就)及团体组织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由此看出留日、留美群体在留学时表现的不同倾向,从而预示其归国后的主要影响必然不同。 其次,揭示留日、留美学生归国后主要影响的领域各不相同。留日学生回国后在军政两界的影响非常大,而留美生在科技学术界独领风骚。 再次,分析留日、留美学生在思想、文学、教育等相同领域里的不同特点。从中可见留日学生处处表现出有高涨的政治热情,而留美学生始终对科技学术有浓厚的兴趣。 最后分析影响留日、留美群体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对客观因素主要从清朝、民国政府的有关政策、美日两国对待中国学生的相关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观因素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结合他们的言论来分析其群体特点。
其他文献
学位
20世纪初期,北京民国政府在模仿西方三权分立体制重构政治权力体系时,出于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考虑,力图使司法权从行政权中分离出来,实现司法独立,并在以此为目标的司法改革中,认识到
古徽州地区作为一个由移民构建成的宗族社会,其聚族而居的乡村格局承袭了北方宗族聚居格局并且一直保持下去。但在清中期后这一乡村格局逐渐被打破,外姓迁居某村成为该村永久居
介绍了少模光纤的概念及利用少模光纤进行模式复用传输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系统,并指出少模光纤模式复用或将成为扩大单纤长距离传输容量具有潜力的技术之一。 This paper intr
钱文选(1874-1957),普名灿,字士青,自号诵芬堂主人。安徽广德州小北乡伏卡保百能地人,五代十国吴越国王第三十二代世孙。作为晚清民国时期一个普通的外交官和政府官员,先后任驻英
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为我国传统史书编著的三大基本体裁。从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问世以来,后世继作踵起,自明、清两代,援用这种体裁写成的史书,不下几百种。其中,清高士奇
随着西方近代法学理论的传入,中国传统警察制度也如传统法律一样逐渐转型。清末建立的警察与警察制度,是中国近代警政发展的开端,后历经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