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急性期内(立即)局部注射携带小分子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的慢病毒,然后通过siRNA干扰轴突生长抑制因子受体受体(Receptor of 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y NGR)表达,进而阻断NGR下游抑制神经轴突再生信号的传导,从而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发挥间接修复作用。然后观察其修复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修复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空载体组(B组)、乱序组(C组),实验组(D组)每组15只。利用NYU Impaetor Model-Ⅱ打击器制备脊髓胸10(T10)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A组损伤后即刻局部注射生理盐水、B组损伤后即刻局部注射未携带siRNA的慢病毒、C组损伤后即刻局部注射携带乱序siRNA的慢病毒、D组损伤后即刻局部注射携带siRNA的慢病毒。然后于造模后24h、3d、5d、1w、2w、3w、4w、5w、6w、7w、8w对各组大鼠后肢功能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造模成功后8w取脊髓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局部病毒携带siRNA对细胞的转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伤局部胶质瘢痕、神经轴突再生及突触形成情况。结果SCI后24h、3d、5d、1w、2w各组间大鼠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3w起各时间点评分实验组均明显高于乱序组、空载体组和空白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BBB评分在SCI后6w到达平台期。实验组大鼠BBB评分逐渐上升,在第2w-6w之间,后一个时间点与同组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7w到达平台期。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损伤8w后有大量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在脊髓组织中得以表达,表达部位主要集中在脊髓空洞周围的灰质中,并且距损伤空洞边缘越远,绿色荧光密度越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到空白组、空载体组及乱序组脊髓中损伤区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瘫痕;皮质脊髓束排列紊乱。与之相比,实验组(D组)脊髓中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形成胶质瘢痕,但与空白组、空载体组及乱序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损伤区皮质脊髓束排列较整齐,并且有较多的神经纤维束穿过损伤区域;突触素(Synaptophysin)染色提示实验组相比其他组在脊髓损伤区域周围有更多的有功能突触存在。结论慢病毒介导的siRNA干扰NGR表达能够明显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突触形成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慢病毒是基因治疗的一种安全载体,可在脊髓组织内复制、存活,并长期持续的表达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