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角下人民调解工作的运行困境与对策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随着社会结构的迅速转型,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失序、心理失衡、伦理失范等现象时有发生,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承载着“和合”文化与伦理价值的人民调解,通过柔性手段解决纠纷,在妥善解决纠纷的同时使双方当事人“不伤和气”,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矛盾纠纷解决手段,同时,作为依靠群众解决民间纠纷、实现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与社会治理中“善治”目标和理念不谋而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人民调解应当持续完善和推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由于政府运作理念和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制度本身缺陷等,我国人民调解工作面临一系列困境,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在以S省T市为代表的中部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本文通过探讨人民调解工作在推动社会治理方面的意义和功能,以S省T市人民调解工作为例,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指出目前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现状、探讨人民调解工作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分析其面临的困境,继而深入探究如何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使之进一步发挥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充分满足社会治理需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人民调解和社会治理的概念、特征,二者价值追求和运作模式之间的一致性;第二部分,人民调解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定位和功能等情况;第三部分,以T市为例,研究人民调解组织、队伍、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分析调解成功率、调解协议履行率和纠纷转化率等,了解人民调解工作整体开展情况;第四部分,分析人民调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推进法治建设、社会资源整合等功能发挥上面临的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推动人民调解功能和成效进一步发挥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规范人民调解制度立法、夯实工作基础、推动调解职业化进程,更新调解理念、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协会功能、实现与其他多元化解纠纷方式的对接、完善发展互联网+调解模式、推进合作式治理模式等。
其他文献
应用1980-2006统计数据,设计新模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在经济低迷期,边际就业弹性最高,在经济高涨期,边际就业弹性最低。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省情提
介绍了环保疏浚底泥堆场和强化自然沉淀的设计方法,并针对环保疏浚工期短、产生的余水量大及其悬浮物含量高的特点,对不同余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了加药促沉法余水
DRE顺式作用元件能与DREB转录因子特异结合,在诱导逆境(干旱、高盐、低温)基因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sDNA(double strand DNA)微阵列芯片技术能够有效地检测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
1982年Meyer等首先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后立即扩张残余的固定性狭窄病变。此后,PTCA单用或与溶栓联用治疗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