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敦煌壁画内容中,有一类是表现佛教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神异、灵瑞等不可思议现象的图画,前辈学者一般称之为“佛教史迹故事画”,但该名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是应该使用“感通”等佛教里原有的名词,称作“佛教感通画”为宜。敦煌佛教感通画的内容包括瑞像、圣迹、神僧、传说等故事,题材约有百余种,涉及天竺、西域(于阗)、河西、中原及江南等地区。佛教感通画在敦煌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始创、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从吐蕃时期至归义军时期,是敦煌佛教感通画发展的繁荣期。这个时期敦煌佛教感通画的各种题材经常成群地出现于洞窟内。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们在洞窟中的位置经历了由主室龛内,向甬道项,再向主室壁面依次转移的过程,各种题材也时有此消彼长的现象。通过对感通画群的窟内位置、分布形式、题材组合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一些年代上的特点。张氏归义军晚期的感通画群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从这个时期开始,感通画群在表现形式上还出现了一些经变化的趋势。在敦煌佛教感通画中,有一部分瑞像采用大致相同的形象来表现,我们称之为敦煌瑞像图的通式,这些通式一般来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造像形式。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有几份卷子上记录了与感通画群的榜题有关的内容,它们应该来自洞窟内,是壁画榜题的抄录稿,而且部分文字应源自莫高窟第231等窟,但一份卷子上的文字并非专属一窟,而是可能来自多个洞窟,于一窟内也并非所有榜题文字都有记录,被记录的榜题在选择上也难以发现一定的规律。抄录这些榜题稿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做功德,而是学习的笔记或笔记的再编录。敦煌佛教感通画中,有一些题材与中国去天竺、西域等地游历的僧人或使者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初唐时期的高僧玄奘、使者王玄策等人的影响颇大。将各种感通画的题材集中起来进行宣传的做法,除了道宣等中国僧人编撰专门的佛教著作以外,唐朝政府还主持修撰了图文并茂的《西国志》,为感通画题材的大量集中流传奠定了基础。吐蕃统治敦煌晚期的洞窟,如莫高窟第231窟中出现的形式开创了吐蕃时期至归义军时期在洞窟中绘制感通画群的先河。敦煌佛教感通画中还有大量关于于阗的题材,反映了各个时代敦煌和于阗两地间的政治与宗教关系。凉州瑞像与刘萨诃信仰在归义军时期则体现了敦煌的地方性。